关于ZAKER 宙世代元宇宙 ZAKER智慧云 免费视频剪辑 合作 加入
36氪 04-01

华为傲寒

文 | 苏建勋

华为喜欢用物象概括自己的不同阶段。2019 年,华为遭遇接二连三的断供,那时华为的公开活动中,常见一张千疮百孔的苏联战机照片——任正非用其比喻当时之华为:历史上这架战机没有坠毁,反而成功返航,原因在于核心零部件油箱和发动机没有被打中。

今日之华为,意象犹在,但参照物已换。2023 年 3 月最后一日,华为发布 2022 年年报,深圳坂田总部的会场,不管是演示的 PPT、媒体证、甚至是冷餐的糕点,都能看见 " 雪中梅花 " 的意象。

图片由 36 氪拍摄

" 今天的华为,就像梅花,梅花飘香是因为她经历了严寒淬炼。"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现场说道。

从财务数据来看,华为依旧身处严寒。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华为全年营收 6423 亿元,同比增长 0.9%;营业利润 422 亿元,营业利润率 6.6%,为历史最低水平。

图片来自华为财报

从残破战机到梅花傲寒,今日华为,已不是千疮百孔的面貌。

整个三月,华为接连释出国产替代的好消息,先是任正非提到 " 三年时间内完成 13000+ 颗器件的替代开发 ";财报会上,徐直军又再次宣布:华为已联合国内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企业打造了 14nm 以上工艺所需工具,2023 年将完成全面验证。

从 2019 年 5 月,华为被添加至实体清单至今,华为已习惯遭遇逆境,再从中屡屡爬起。GMS 安卓被断供,华为祭出鸿蒙系统;没有 5G 芯片,华为用 4G 照样发布 P60、Mate X3 双旗舰手机;芯片硬件制程难突破,华为则从 EDA 软件找突破口……

这也解释了孟晚舟为何浓墨重彩地提及研发投入:即使收入涨幅微乎其微,利润捉襟见肘,但华为一刻不敢缩减研发开支——华为 2022 年研发总投入 1615 亿元,占全年收入 25.1%,这一数字是其近十年最高位。

4 月 1 日,即是孟晚舟开始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的第一天。华为轮值董事长轮值期六个月,孟晚舟的轮值期为 2023 年 4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轮值董事长在当值期间是华为最高领袖,领导公司董事会和常务董事会。

" 华为是体制的接班,从来不是个人接班。华为不把公司命运系于个人身上。" 对于轮值董事长的角色,孟晚舟说道,她背后的屏幕上,几株梅花旁附着一句诗词——雪后梳梅正压枝,春来朝日已晖晖。

图片来自华为官方

1、广积粮,让收入更有 " 韧性 "

此次华为公布 2022 年年报,一个显著不同是:华为首次公布了按照产业组合划分的板块收入,包括数字能源(508 亿元);云计算业务(453 亿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件(21 亿元);ICT 基础设施(3540 亿元);终端业务(2145 亿元)。

谈及原因,徐直军在现场答媒体问时表示:过去几年,华为一直在构建一个强韧性的产品组合,将这些业务单列,是希望它们能够面向未来更好地发展。

华为在过去十几年都按照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公布业绩报告,这种粗放的划分方式很难看出具体业务的体量与涨幅,而在单列之后,诸如云、车、数字能源等新兴业务更有存在感,肩负的生存使命也更直观。

将耦合的业务板块打散,激活组织韧性——其内在逻辑与近期阿里巴巴组织大调整类似。

3 月 28 日,阿里巴巴 CEO 张勇发布全员信,宣布在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 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保有融资上市的可能性。" 张勇谈到。

华为虽不上市,但同样需要调动组织活力,增加收入管道。" 我们要努力多打粮食,使自己既能生存下来,也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徐直军在发布会现场表示。

严峻形势下,华为不仅要 " 广积粮 ",更要迅速交出成绩单。

此次产业板块营收最多的华为数字能源成立于 2021 年 6 月,主要面向数据中心、无线基站、光伏基建等提供软硬件设备,以拳头产品逆变器为例,由于该产品零部件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不受 " 卡脖子 " 影响。2021 年,华为逆变器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

2020 年前后后,在国内外 " 碳中和 " 大潮下,运营商如今要建 5G 基站、数据中心,需要在能耗、排放环节实现低碳 / 零碳,主打绿色节能的华为数字能源业务就多了抓手。根据华为公布的数据,目前已在全球部署 1000 多个数据中心,有超过 340 家运营商采购了华为的绿色 ICT 服务。

在能源客户看来,他们也需要华为精细化的 To B 服务能力。

从事光伏电站建设的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小平曾对 36 氪说到,一个几百兆瓦的光伏电站由几十万个光伏单元组成,这更加考验企业对微小单元的成本 / 质量控制能力,而华为能通过 SOP 的标准化,将整个项目实施清单控制在 " 两页纸 "。

" 华为是我们排在第一位的沟通对象,比客户还要懂客户自己。" 吴小平告诉 36 氪。

除了不停横向拓展产业,华为还将目光投向了过去不屑于关注的 " 中小企业 "。

2 月 28 日,2023 年世界移动大会(MWC2023)期间,华为企业 BG 宣布一项重要新战略——华为中小企业业务战略。华为企业 BG 副总裁陈帮华表示,今年,华为将加大中小企业市场的投入,系统性构建 " 研发、营销、销售、供应、服务 " 等能力。

2、" 车 " 明枪暗箭," 云 " 万众瞩目

财报会上,最剑拔弩张的交锋,出自徐直军有关 " 车 " 业务的话题中。

" 华为有些部门、个人或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华为正在查实的过程中。" 徐直军语气严肃,他继续重申:" 华为经过 30 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滥用,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

徐直军的一番论调,皆指向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就在财报会当天早上 9 点,余承东发布的有关问界汽车的微博,海报上还赫然标注着 "HUAWEI 问界 "。

图源余承东微博截图

36 氪也独家获悉,3 月 31 日早,华为发布任正非署名的决策公告,再次强调 " 华为不造车 "," 有效期 5 年 "。同时任正非还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 " 华为 " 或 "HUAWEI" 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

按照和车企的合作深度,华为的汽车业务可以分为三大类:最浅的合作就是售卖零部件,如鸿蒙操作系统、域控制器等 ;其次,是模块化的方案供应,例如华为的 HI 方案,代表性的合作是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等;而华为与车企绑定最深的则是智选车业务,目前已经和金康新能源合作,推出了金康赛力斯、问界 M5、M7 等车型,M9 车型也已曝光。

而余承东主导推出的智选车模式,则帮助濒临绝境的赛力斯 " 起死回生 ",双方合作推出的问界车型,月销量一度达到万台规模。但不管外部声音如何评价,任正非的署名公告,无疑再次表明了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立场。

外部环境严峻,华为在对内解决组织治理问题上,也必须强硬。

能者上位一贯是华为惯例。即便是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血脉同源的孟晚舟,也要在财报会上重申:华为从来都不是个人接班,而是集体领导,她跟其他两位轮值董事长一样,都将接受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

组织变化落在事业群总裁身上,更是进退分明。

3 月 28 日,财报会前三天,华为完成了五年一次的董事会换届选举,董事会新增 6 名董事,包括张平安、郑良材、侯金龙、杨超斌、查钧、应为民。曾先后担任企业 BG 总裁的徐文伟(即华为 " 大徐总 "," 小徐总 " 为徐直军)、阎力大两人不再担任董事。

其中,华为云 CEO 张平安被任命为常务董事。云业务(尤其是公有云)是华为近年来的增长亮点,2022 年华为云收入 453 亿元,同比增长 125%;目前收入规模仅次于阿里云(776 亿元)、以及电信运营商旗下的天翼云(579 亿元)。

华为数字能源董事长兼总裁侯金龙也被任命为新晋董事,其业务板块 2022 年收入(508 亿元)甚至超过了华为云(453 亿元),任正非在 2022 年 8 月的内部会上多次提及数字能源业务,称:" 华为数字能源公司要加强作战队伍,在战略机会上加大投入。"

2019 年之后,华为几乎每年的年报发布,都会蒙上一层悲壮的底色。但四年过去,华为也要在灰暗中找到亮色——新业务、新收入、新领袖,华为依然是手握千亿现金流的科技巨头,如孟晚舟所说:我们依然存在,还将继续存在。我们不一定能成功,但我们向死而生,怎能不成仁?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