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雷科技
2022 年的 PC 市场以一种惨淡的方式结束,PC 的出货量和销量都跌到了低谷,对于各大 PC 厂商来说, 而在相关机构的预测中,2023 年的 PC 市场恐怕会更加惨淡。如何从其他厂商手中抢到有限的用户,成为所有 PC 厂商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想要吸引用户的关注,最简单的方法无疑是降价,虽然价格战一直被认为是伤敌 1000 自损 800 的做法,但是在生死存亡之际,死道友不死贫道,能够多揽一点用户,就可以在未来市场复苏的时候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所以,从第一季度开始,我们就看到 PC 厂商在轻薄本市场里疯狂内卷,屡屡刷新用户对笔记本电脑价格的认知。
2023,为了生存
根据 Canalys 发布的报告,2022 年的全球个人 PC 出货量仅为 4.34 亿台,对比 2021 年近 5 亿台的出货量下降了 13%。如果将数据精准到品牌,出货量前五的品牌中,苹果是年增长率最高的,为 -2.4%,该增长率得益于苹果今年发布的 ARM 版 MacBook,出色的续航和不错的性能表现,使其在商务市场得到不少用户的青睐。
而在苹果之外,联想的 2022 年增长率为 20.4%、惠普为 -25.4%、戴尔为 -16%、三星为 -9.8%。可以看到,除了三星之外,传统的 Windows 笔记本电脑三巨头出货量都大幅度下降,显示市场的购买力持续疲软,个人 PC 市场在经历了 2020、2021 的爆发式增长后,重新回到 2020 年之前低迷状态。
图源:Canalys
虽然从数据上来看,2022 年的出货量下跌如此之多,主要原因是 2021 年的出货量超出预期,受疫情的远程办公需求影响,2021 年的个人 PC 销量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而在 2022 年,随着多数国家和地区接触疫情封控,远程办公需求降低,并且多数购买力已经在 2021 年释放。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个人 PC 需求量正在明显降低,除了远程办公需求减少等原因外,近年来个人 PC 性能的暴涨也成为因素之一。随着 AMD 与英特尔在 CPU 市场的争斗越发激烈,2022 年一款三四千元价位的笔记本电脑在性能上就已经胜于 2020 年六七千元的产品。
对于多数办公及娱乐用户来说,如今的个人 PC 性能已经过剩,使得换机周期相较于以往变得更长,类似的情况在手机市场也同样出现。换机周期变长加上需求降低,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少报告都认为 2023 年的个人 PC 需求将保持下跌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PC 厂商想要维持住市场份额,只能推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全面内卷时代到来
说实话,在今年的新品发布之前,其实我并没有想到各大厂商会内卷到这种程度。一般来说,我们评价一款笔记本电脑只要从几个维度出发:做工、性能释放、屏幕和续航,根据产品特点和设计方向,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所以,一般我们又会将笔记本电脑分为数种类型:高性能、全能和商务。其中高性能笔记本电脑主要针对高性能需求的用户,往往配置最新的高性能独立显卡和处理器。
全能笔记本电脑则是介于商务及高性能之间的综合产品,有着一定的性能,可以处理如渲染、设计、游戏等对性能要求较高的任务,同时又兼具商务笔记本电脑的外观和续航,使其可以满足商务场合及移动办公的需要。一般来说,全能本会选择最新版处理器 + 中低端独立显卡的搭配,相较于高性能而言,有着明显的性能上限。
至于商务笔记本电脑,主要针对移动办公等需求设计,往往采用轻薄设计并且拥有更长续航时间,商务笔记本电脑一般不会搭载独立显卡,同时会选择最新一代的低压或标压处理器,以尽可能地降低实时功耗,提升续航表现。
在三类笔记本电脑中,商务笔记本电脑的需求下降最明显,所以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联想、宏碁、惠普、华硕等厂商都针对性地推出了全新的产品,而且在定价策略上都十分保守。
比如联想主打中低端市场的小新系列,今年新推出的小新 14 2023 锐龙版,搭载了锐龙 5 7530U 处理器,16GB 内存和 512GB 固态硬盘,16:10 的 1920*1200 屏幕,一体化金属机身,重量 1.46KG,厚度为 16.9mm,支持 65W PD 快充。
图源:京东
从参数看无疑是一款十分标准的中端轻薄本,按照往年的定价,起售价应在 4599 元左右,考虑到一体化金属机身和联想的售后支持,这个定价并不算高。那么小新 14 2023 款的起售价是多少呢?答案是 3599 元,虽然是预售优惠价,但是在正式开售后,售价也仅仅上涨不到 200 元,并且供货充足。
想知道一个厂商是否真心实意想要压低产品售价,只需要看产品开售后是否供货充足即可,小新 14 2023 版直到现在都能够轻松在官方渠道入手,说明联想确实是决定以这个价格出售产品,而非什么 " 耍猴 " 行为。
无独有偶,老牌厂商宏碁也推出了一款类似配置的产品,同样的锐龙 5 7000 系列处理器、同样的金属机身,甚至重量更低、更薄,售价则是 3999 元。
那么还有更低的吗?惠普锐 14,同样的处理器配置,做工、屏幕表现略微缩水,要价 3299 元,甚至只需要额外 +100 元,即可购入 16+1TB 的版本,如果对屏幕要求较高,那么则是需要加价到 3599 元(16+512),实际上与联想、宏碁等品牌的价格一致。
如果是在两年前,一线厂商在这个价位段的产品,基本都以 i3、R3 为主,鲜少有首发中端处理器的案例。但是在今年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默契,甚至惠普在存储空间上还更加内卷,成为首个在 4000 元以内普及 1T 固态硬盘的一线大厂。
在更高的 5000-6000 价位段中,联想、宏碁、华硕、惠普等厂商基本都将原本的高端商务本技术和设计下放到该价位,高规格 OLED 屏幕、超轻薄设计、高性能处理器等都变成该价位段的普遍配置。
虽然从目前的产品定价来看,PC 厂商的内卷还仅限于商务笔记本电脑的中低端市场,但是一些二三线厂商已经开始用价格战的方式,挑战市场份额庞大的一线品牌,如机械革命、七彩虹等品牌,正在掀起新一轮的高性能本价格战。
如果个人 PC 的销量仍然不见回升,恐怕类似的趋势会扩展到更多的产品类型和价格区间中。
" 内卷 " 价格背后的小算盘
从价格上看,今年的中低端商务笔记本电脑定价比往年低了不少,但是从做工和配置来看,基本上没有大幅度的缩水,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成本到底是如何省下来的?
以我们刚刚介绍过的几款锐龙笔记本电脑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都配置的锐龙 5 7530U 或 7520U 两款处理器,虽然型号上看是最新的锐龙 7000 系处理器,实际上从参数表现和架构来看,基本上可以确定是锐龙 5 5600U 的超频版。
图源:AMD
所以,这两颗处理器的本质是一颗两年前发布的中端处理器马甲,当然从性能上来说满足日常办公和娱乐需求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也并非一颗值得期待的新一代处理器,倘若你现在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恰好搭载了锐龙 5000 系列,那么就没有更换的必要。
从各大厂商的产品线可以看出,同产品线的英特尔版本在价格上往往会高出不少,除了英特尔处理器本身成本高于 AMD 外,13 代酷睿此次是实打实的到来了不少的性能提升,并非前代处理器的马甲。
不过这里指的主要是英特尔的 H55 系列,而在中低端产品线中经常出没的某些产品线,实际上也依然是上一代的超频版马甲,虽然在性能上确实有所提升,但是本质上却没有区别。
此外不少厂商为了节省成本,都使用的是上一代的模具,减少了重新开模的研发费用。而且近期的硬件价格也在不停下跌,闪存颗粒价格跌到新的历史低位,LCD 面板同样处于价格低迷的时间段,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厂商才能以明显低于往年的价格给出一系列的新品。
所以,如果你的笔记本电脑是一款四五年前的轻薄本,那么今年或许是个更新换代的好时机,只需三四千元,你就可以获得一款堪比 2022 年中端笔记本电脑的产品。如果愿意将预算提高到五千以上,从性能、屏幕、做工等各方面的体验都会得到质的提升。
毕竟若是错过了内卷的 2023 年,谁也不知道明年的情况会是怎样。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