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ZAKER智慧云 免费视频剪辑 合作 加入
和讯网 03-31

郗望:减量背景下城市更新要告别拆房子、盖房子、卖房子的模式

3 月 31 日," 跨越山海 无限可能 2022 第六届中国产业园区新驱动力峰会暨商办 TOP100 论坛 " 在京举办。

论坛上,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项目经理、住建部城市更新项目执行主任郗望以《北京城市更新实践探索》为主题作内容分享。

郗望表示,到目前为止,城市更新有几个不同,首先发展阶段不同,其次是外部环境变了,老百姓 ( 603883 ) 的需求变了,从增量变成了存量,我们要告别过去拆房子、盖房子、卖房子,平衡资金的模式,变成现在周期比较长,前期投资比较大,回报比较低的城市。

以北京为例,他分析了城市更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经验。北京城市更新遇到的问题。问题一,在减量双控的背景下 " 好作品 " 和 " 好人家 " 是很难双向奔赴的,北京城市更新的任务非常重,投资需要也非常大,仅靠财政支持其实是难以维持的,需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运营的手段去弥补运营的缺口。社会资本怎么进,进了之后怎么退,大家都还只是一个探索的阶段,这是目前为止的一个问题。居民出资的意愿比较弱,市场化的物业机制建立也是非常困难的。

问题二,各类主体参与更新的积极性面临制度性的一些障碍的。首先是国有企业自主更新的意识不强,央企和国企考核标准不是市场化的利润为导向。其次是社会资本进入国有存量空间的运营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的。

问题三,项目实施的堵点多,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比较难。首先是城市更新项目审批程序不明确,导致审批流程复杂,周期也比较长。第二是地块用途改变条件的变更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第三是适用于既有建筑改造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也不明确。

北京针对这些问题是怎么做的呢?经验一:首先社会资本通过运营去盘活这些存量空间,实现这些价值的再造。劲松北社区是改革开放最大的社区,它引入社会资本首先是从无到有,用 " 先尝后买 " 的方式引入物业服务,社区每年会有一定的其他费用的支出,包括街道的清理费用,包括一些停车治理的费用,这些费用打包以后交给物业公司,物业公司有三年的物业扶持期,这三年他们是可以向居民免费提供物业服务,培养居民的物业的使用习惯,三年之后再逐步地进行收费,以这种模式去解决了刚才说的居民没有物业习惯,没有付费习惯的问题,效果是最终物业服务满意度达到 80%,整个全北京的物业满意度只有 60%。第二是从有到优," 微利可持续 " 盘活存量的资产,自有资金投入 3000 万实现提升类、完善类的改造,去把社区现有的一些闲置土地 20 年的使用权给到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变成了一些理发店,还有征集民意百年的老店,还有半公益的店,资金收取,包括停车费、物业费等从中获利。

经验二:破除阻碍各类主体有效参与的体制机制的障碍。首先要激发国企自主更新的内在动力,首钢工业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首钢工业园也是 2008 年的时候因为奥运所以开始搬迁,搬迁以后遇到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业遗存的保护、员工就业安置。首钢怎么做的呢?把当时最大的三高炉保存下来,还有锈池保存下来进行改造,功能的重置。下面增加办公、零售和多功能的空间,包括增加了 22 万的办公空间。同时,也运用了 "5+5" 的运营模式,去实现整个园区的运营。

经验三:聚焦痛点问题,北京出台一系列 " 小借口、微改革 " 的政策,精准破解实施 " 最后一公里 ",北京出台 "1+N+X" 的政策体系,从上推进城市更新的立法,也是由今年 3 月份选址更新条例正式实施,下面城市更新的实践、阻力中来收集了这些问题,反馈给城市更新的体系,通过释放功能、规模、产权的能量,配套相应的财政、税费、金融政策,达到同时构建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平台。

(责任编辑:蒲莎莎 )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