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卓倩
编辑丨彭孝秋
农业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农林秸秆是另一半农业。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可收集资源量占比较高。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秸秆产量近 10 年来稳定在 8 亿吨 / 年,远高于玉米年产量。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占每年秸秆产生量的 84% 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近 7 亿吨的秸秆可以作为原料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如果将秸秆转化成高值化产品,不仅会解决绿色低碳的生态问题,还会提高农业自身的质量和效益,帮助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现阶段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路径包括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虽然目前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较高,但从利用结构看,直接还田还是其主要利用方式,秸秆原料化和基料化的比例还很低,这也使得农林秸秆产业链总体效益不高。36 氪日前接触的百市达生物(深圳市百事达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是一家专注农林秸秆资源循环产业的公司,将秸秆作为原料通过集成化生产线加工形成生物质基新材料以及多种非木纤维包装产品。
其母公司深圳市百事达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旗下有 6 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业务范围涉及新材料、PCR 材料、农林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生物降解包装产品应用等。起初集团的业务主要围绕石油基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董事长魏东金告诉 36 氪,2012 年公司已经开始关注生物基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昂等多方面原因,没实现大规模化生产。直到 2020 年 12 月,全国第一个禁塑令在海南正式实施,公司开始布局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于是有了百市达生物的创建。
农林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作为当前百市达生物的主要项目,百仕达生物与中科院过程所企业、中国中车等共同打造了农林秸秆资源化集成生产线——农业高铁。2022 年百仕达生物又联合大疆教父李泽湘教授的固高股份对农业高铁的自动化运动控制全面提升,使农业高铁更加智能化。每条农业高铁生产线长约 200 米。以广大农林业稻草、秸秆、树枝等生物基植物为原料由收储公司集中回收后进入生产线,通过机械分丝、物理揉解、生物提取等多个流程加工生产,80% 成为非木纤维用来做相关包装制品,20% 成为生物质基新材料。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资源紧缺压力不断加大。据中国造纸协会数据,2021 年全国国产纸浆消耗量达 8326 万吨,进口纸浆消耗量达 2684 万吨。整体来看,国内纸浆产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纸浆需求缺口仍旧较大。而利用各类农民秸秆原料,生产出非木纤维,不仅弥补了原材料的短缺,也能减少对森林树木的消耗。
据魏东金介绍,如果通过农业高铁技术将 500 万吨秸秆综合化利用,将会产生一家世界级非木纤维托拉斯级的工厂,可替代木浆或木基纸制品 500 吨,减少碳排放不少于 750 万吨,相当于保护了不少于 30 万亩森林免遭砍伐。
在生物质基新材料方面,生产线采用全降解包装材料制造技术,形成了生物基平台分子材料 FDCA(呋喃二甲酸),并通过生物改性处理,制备出以生物基原料代替石油基材料制成的全降解绿码袋、全降解农膜地膜、全降解环保餐具、全降解托盘、无醛板材等系列产品。
在这个项目中,百市达生物采用高效均相自催化技术、多金属近中性催化氧化技术、产物自分离技术、秸秆废弃物微纳米颗粒填充等关键技术,解决了大量使用酸碱及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避免了均相酸催化剂难以分离,固体酸制备成本高,产物分离困难,溶剂无法连续使用等情况。在高底物浓度下溶剂循环使用 20 次,FDCA 收率无明显下降,FDCA 收率大于 80%,纯度大于 98%;溶剂使用多次后经过沉淀,活性炭吸附、蒸馏等工艺操作后仍可恢复使用。与传统项目比较,它打通了从植物原料到新材料系列产品的高值化利用过程,实现了零排放生产工艺。
无论是做非木浆提取还是绿色新材料方面,国内都有不少优秀的企业。董事长魏东金介绍,能够打通全循环链条,将非木浆提取后的黑液继续使用加工,实现 100% 废料利用的技术工艺,百市达生物掌握着较强的技术优势。目前公司已申请以及获得的相关专利近 100 项,核心团队由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领域的院士和多名专家学者构成,从事新材技术、环保科技、工业管理行业平均 20 年。
在数据技术方面,百市达生物采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对原材料产地及生产控制溯源,以通标算法得出减少碳排放量的数据,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中实际减少碳排放数据可视化,为 " 碳中和、碳交易 " 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该项目已在河南商丘市、广东南雄市、安徽安庆市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