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明晰野望
2022 年,在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冲击下,中国经济增长一波三折,复苏之路可谓艰难异常。
展望 2023 年,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一个波澜壮阔的 " 长牛 ",开启经济新征程。而与国企共同构建成中国经济基本盘的民企,理应是这场疫后经济复兴的主力军。
不过,大疫三年," 三重压力 " 令民营经济自 2021 年以来利润增速就已经为负。最新出炉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民营经济利润再度负增长。至此,民营经济已有两年跑输经济大盘。
但新春伊始,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均释放了重视民营经济,为企业家创造更好营商环境的信号,各种利好政策也纷纷统筹发力。
所以,"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仍然明确可期。
01 政策东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 4.0%,其中私营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7.2%。
中信证券认为,疫情期间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利润分化加剧,民营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疫情冲击的非对称性有所体现。
第三产业的房地产行业,表现也较为突出。从年度榜单看,地产 10 强之中,纯民企只剩碧桂园、龙湖;地产 20 强中,没爆雷的民企只有 4 家。
另据国盛证券研报,截止 2022 年 10 月末, 克而瑞销售额百强房企中出险房企数量共计 39 家,其中国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分别为 0、37、2 家,分别占百强房企中各类型企业的比重为 0%、52.9%、40%。
也就是说,百强房企中的民企,已有逾半数出现了债务 / 理财产品的违约或展期,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2022 年国央企累计发债 4682 亿元,民企发行 372 亿元。这意味着除极少数优质民企外,绝大部分民企的债券融资渠道已近停滞。
还有同属第三产业主要以民企为主的互联网行业。
2022 年 1 — 10 月份,规上互联网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11.1%。经过轰轰烈烈的全行业降本增效,全年利润总额增速才由负转正,同比增长达到 3.3%,但增速较上年回落 10 个百分点,且全年营收增速仍为负。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 "2022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榜单 " 也显示,榜单企业税后净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12.28%。这些都表明,民营企业的发展确实到了艰难关口,在某些领域已举步维艰。
而近几年来社会逐步出现的对民营经济的偏见、非议甚至否定的声音,声量虽然微弱,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商环境,加深了对 " 民营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 的疑虑。
这与改开之后 40 余年来,国家一贯坚持的 " 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的精神相悖,也与民营经济对 "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做出的实际贡献不符。
但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 "。
这也是对二十大报告提出的 "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的背书。
会议还强调," 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 "," 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
民进中央经委会副主任王林认为:这一段每句话都含有深意,企业家要相信未来,因为相信而看见。
02 创新积累
1 月 28 日,春节后开工第一天国常会便亮出多重举措,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再度强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
同日,共有 20 多个省市召开会议,旨在激发民营企业信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各地一把手也在会上纷纷表态,要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如苏州市委书记表示:在苏州,一年 365 天每天都是 " 企业家日 ";中山市委书记更是称自己是企业服务员,并当场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
其实,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1 年,民营经济税收占比为 59.6%,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 96%。2012-2021 年,民营企业税收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 8.3%,是所有类型企业里增速最快的。
另据海关统计,2022 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外贸企业 51 万家,进出口值达到 21.4 万亿元,增长 12.9%;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达到 50.9%,年度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对我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到 80.8%。外贸第一大主体地位继续巩固。
可以看出,历经改开以来 40 余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长为推动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的重要力量,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民营企业也是世界上最敢想、敢干、敢闯,又肯干、能干脏活累活的企业,如比亚迪、联想、福耀、宁德时代、恒力、吉利、华为、阿里、腾讯、京东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这也是中国经济保持多年高速增长,取得这么多经济奇迹的一个 " 微观基础 "。
民营企业也最勇于创新。
去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报告》指出,改开以来,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社会 70% 的技术创新成果、80% 的国家 " 专精特新 " 企业和 90% 的高新技术企业。
报告还显示,截至 2021 年年底,研发投入前 1000 家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 1.08 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的 38.58%;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国内外有效专利为 633922 项,较上年增幅为 53.60%。
这份报告说明,近两年民企利润虽然不断下滑,但研发投入却不断增加,创新、创业精神也没有衰减。
而民企之所以敢于创新突破,而非 " 守成 ",根本原因还在于绝大多数富有远见的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相信困难波折是必然,也是偶然。
也可以说,他们是最坚定看多中国现状与未来的一个群体。
所以,正如西京研究院赵健所认为的那样," 不要让民企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也不用 " 担心自己是不是就是一个稳增长和搞经济的工具,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的主体 ",更不用反复自问 " 我该如何存在 "?
03 复苏大势
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家的 " 长期预期 " 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一点,从去年 A 股、港股均掀起史上规模最大的回购潮,就可以得到有力验证。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第一个要点,就是 " 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主要指向自然是民营经济。
同时机构普遍认为,今年大概率不会轻易出台具有收缩性质的宏观经济政策,一些下行压力较大的行业,如房地产、平台经济、游戏等行业,都有望获得修复。
伴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中国经济总体回暖迹象也初步显现。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首先是 1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50.1%,高于上月 3.1 个百分点,为 2020 年 3 月以来最大环比升幅;非制造业 PMI 和综合 PMI 产出指数分别为 54.4%、52.9%,高于上月 12.8 和 10.3 个百分点。
三大指数均回升至扩张区间。
制造业 PMI 的调查对象为制造业企业中的采购经理,景气临界点为 50%。大于 50%,表明扩张,小于 50,表明收缩。
自 2021 年以来,该指数几乎不断下降,且在去年 10 月 -12 月间,数值一直小于 50%。因此 1 月指数重回扩张区间意义重大,代表了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
此外,2022 年 12 月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增速也从前值的 0.8% 提高至 3.1%,社零总额当月同比增速从前值 -5.9% 提高至 -1.8%,反应内需强弱的进口当月同比增速也从 -10.6% 回升至 -7.5%。
这些指标说明内需已经开始修复。因此,伴随中国经济一路成长起来的民营经济,在 2023 年自然可以继续看多。
同时从未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可持续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历史看,建国后每一次大周期的经济复兴主力之一,都是民营经济或准民营经济。
" 民营企业是我们自己人 ",这个最高层定调也从来没有改变。从 2005 年的 " 非公经济 36 条 " 到去年 11 月 " 支持民间投资 21 条 ",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始终没有变。
故此,无论是从现状、未来或历史角度来看,民营经济依然值得看多。
从全球视野来看,伴随着美联储 1 月降低加息强度,经历了前期 " 价跌量升、被动去库 " 的中国经济," 错峰 " 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愈加明显。
这对背靠中国供应链,继续深度全球化,积极参与海外竞争的民营企业来讲,又是一大利好。
不过,复苏势头初起," 需求收缩、供应冲击、预期减弱 " 的三重压力仍然令人担忧。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数据,目前消费者信心指数和预期指数都创下 30 多年的历史新低,代表消费信心很弱,对未来预期不佳。
且在 2022 年以前,就业预期始终高于收入预期,现在就业预期下降到收入预期之下,体现了消费者失业忧虑大幅上升。
这表明当前经济不乐观,经济条件需要改变。不过好在各种政策已经统筹发力,市场主体预期持续改善,中国经济企稳回升、重回扩张应该指日可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