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航天局官员在新闻记者会上宣布,因 " 预算有限 " 不再计划向中国天宫空间站派遣宇航员。
中国和欧洲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2001 年 7 月,中欧签署 " 双星计划 " 合作协议,这是双方开展的重大空间科学探测合作,树立了中欧航天合作典范。近年来,双方不断扩大航天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2019 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搭载了来自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仪器和设备;2021 年,中国 " 天问一号 " 与欧洲航天局 " 火星快车 " 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 " 祝融号 " 火星车与 " 火星快车 " 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外,早在 2015 年中欧就签署了载人航天领域合作相关协议,中国航天员叶光富曾赴意大利撒丁岛开展训练,来自欧洲的航天员萨曼莎 · 克里斯托弗雷蒂和马蒂亚斯 · 约瑟夫,也曾在烟台近海参加海上救生训练 ……
去年 10 月,欧洲宇航员在飞跃北京上空时,在社交媒体写下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的中国古文,在中国拉满好感。
此时忽然 " 反水 ",原因何在?中国日报社欧盟分社社长陈卫华一语道破:" 欧盟或者说欧洲航天局对美国卑躬屈膝,将科学探索政治化,这简直是欧盟的耻辱!"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航天进行封锁打压。2011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沃尔夫法案,限制中美在航天领域的合作。美国国家航天局 (NASA)局长还多次对中国航天大放厥词,极力渲染 " 中美太空竞赛 ",污蔑中国航天 " 不合作 "。
有欧洲网友表示:" 看到欧洲精神被如此奴役,我很伤心。我们已经完全沦为美利坚的附庸。欧洲完全可以通过与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和平合作,取得更多成就啊。"
包括英国《卫报》在内的外媒曾多次指出,中国天宫空间站可能是未来唯一可运行的空间站。因为,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洲和日本合作建造的国际空间站,预计将于 2024 年退役,尽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该空间站能在 2028 年后继续运行。
来源: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