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2020 年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生活的常态,2021 年的芯片短缺是可以预见的疫情余震,那么 2022 年全年的疫情反复,则是很多厂商都没有料到的。奥密克戎的入侵,让国内一线城市骤然吹起了疫情扩散的警报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不仅对大家熟悉的数码产业带来了关键影响。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最新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 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7292 万台,同比下降 12.6%;2022 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2.86 亿台,同比下降 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这也是 10 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跌破 3 亿台大关。
消费需求的下滑,是今年手机市场的典型特征。
尽管目前尚未全部出炉,但是目前全球四家主要的权威调研机构 IDC、Counterpoint、CINNO Research 和 Canalys 对中国手机市场的全年出货量均做出了接近 20% 左右同比下滑的调研结论。从工信部旗下的中国信通院数据来看,这个降幅甚至还是相对乐观的估计。
从结果来看,尽管降幅不低,但是 vivo 还是凭借自身硬实力以 18.6% 成功坐上了国内市场出货量第一的宝座。
如此优异的市场成绩,除了 vivo 始终坚持的机海战术(全年发布产品超 50 款)以外,凭借在 X 系列上的投入研究,vivo 去年在高端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去年的 X80/X90 系列就有很好的线下市场表现,再加上自家的子品牌 iQOO 实现全年同比增长 26.9%,加强线上渠道竞争力,销量表现自然是相当不错。
在 2022 年 TOP5 厂商中,只有荣耀实现了同比增长。从 canalys 提供的数据来看,荣耀以 5220 万台的出货量数据成为国内市场出货量第 2 名,市场份额来到 18%,增幅达到 30%,手机出货量上升了 1200 万。
除了受到重组影响,往年市场份额基数相对较小导致提升空间够大以外,荣耀今年的一系列产品布局才是这家 " 新公司 " 取得傲人成绩的扎实基础。去年荣耀发布了包括荣耀 70、荣耀 80 系列等主力走量机型在内的多款产品,价格横跨 1699 元至 16999 元,产品布局很好地涵盖了低、中、高三个档次的用户需求,这也让荣耀维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凭借 iPhone14 系列新品的发布,苹果成了 2022 年另外一家市场份额同比增长的厂商。相较往年产品,尽管 iPhone 14/iPhone 14 Plus 因为固步自封受到了一定的冷落,但是这两款产品的出现反而让降价后的 iPhone 13 成了当之无愧的爆款产品,加上配备 " 灵动岛 " 设计的 iPhone 14 Pro 系列,帮助苹果在市场大盘低迷的背景下,依旧获取了市场份额正增长的表现。
除了上面三家厂商以外,其他厂商的表现就比较一般了。传统巨头 OPPO 去年市场份额下滑近 30%,除了旗舰产品再次风评滑坡意外,线下渠道的困难、入门产品的欠缺和一加转型的迷茫,都对 OPPO 的销量表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至于小米这边,尽管下半年多款新品评价还不错,但是难以掩盖上半年的趋势,不过整体降幅在国内主要安卓手机厂商中反而算是比较低的。
表现不甚乐观的,并不止国内手机市场。根据 IDC 最新报告显示,2022 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 18.3% 至 3.003 亿部。而从年度数据来看,2022 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全年大幅下滑 11.3% 至 12.1 亿部,这是自 2013 年以来的最低年度出货量。
具体到厂商方面,从 2022 年年间数据来看,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 前五大厂商集体出现暴跌,无一幸免。其中,传统国际巨头三星、苹果分别下滑 4.1%、4%,市场份额依然位列前两位,国产厂商小米、OPPO、vivo 则分别下滑 19.8%、22.7%、22.8%。
有趣的是,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 vivo,在全球市场上的总出货量仅为 9900 万台,落后于小米的 1.53 亿台跟 OPPO 的 1.03 亿台。尽管频频利用欧冠、世界杯等赛事进行宣传,但是因为渠道合作不够、本土认知不足等缘故,vivo 在欧洲不敌和运营商深度合作的小米、在东南亚也很难和早有布局的 OPPO 竞争,可谓是国内 " 扛旗 ",海外 " 拉垮 "。
要谈及出货量为何陷入 " 冰点 ",个人认为首先还是要归咎于疫情。奥密克戎变种的入侵,让维持了三年的防控形势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严重影响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主要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居民长期居家隔离的情况下,各家厂商的线下渠道自然成了虚设。
此外,在上海、深圳等地的周边区域,还有不少手机行业的主要供应商。受此影响,不少手机厂商的零部件供应、产品生产均受到了影响,OPPO Find X5 Pro 天玑版更是出现了反复延期发售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也给各家厂商最终的出货量表现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近年来智能手机的综合体验提升似乎来到了瓶颈期,而疫情确实起到一个雪上加霜的作用。
如今,只要不是入门级的处理器,都基本可以流畅运行目前的热门手游;再高清的手机影像模组,到了用户的手上大部分时候还是用来扫码的;5G 推动作用低于预期,市面上缺乏新的杀手级应用。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更换手机所带来的实际体验提升越来越少,驱动换机的动力也越来越少。
最后,疫情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也让不少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保守消费。以往 " 一年一换 " 的电子快消品,在某种程度上居然变成了生活耐用品,消费者平均换机的周期也变得越来越长。在行业的头部厂商都没找清楚创新方向的情况下,这样的局面很可能会延续下去。
为了完成 " 破局 ",国内厂商也在绞尽脑汁,而 " 冲击高端市场 " 就是他们得出来的第一种共识。既然产品销量上不去,那就从单品价格入手,以此保证自己的总盈利。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苹果依然稳定地占据着国产高端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高端旗舰整体的市场表现似乎并不太尽如人意。
在逆风市场环境中,折叠屏产品依然能够逆势而上,这体现出了折叠屏产品的巨大市场空间。不过,目前市面上的折叠屏产品或多或少都有短板,低刷新率、耗电较快、软件无法适配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继续提升产品体验,打造出拥有高可用性的折叠屏产品,将成为国产厂商重点关注的方向。
除了折叠屏,2022 年的手机市场还有一个关键词——自研芯片。去年主流国产手机厂商在自研芯片方面的努力同样成效显著,在快充自研芯片澎湃 P1 之后,小米又来了自研影像芯片澎湃 C1;OPPO 自研 NPU 芯片——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 开始下放;至于 vivo,在 V1+ 芯片之后又将新的 V2 自研芯片带到 X90 系列上。
不可否认,自研芯片的大规模应用是各家厂商在研发、创新能力层面落地的体现,也是不错的 " 宣传戏码 "。问题在于,自研芯片只是提升用户体验中的一环,如何配合自研芯片,打造专属的软硬件体系,构建差异化的用户体验才是 " 能否重新激活消费欲望 " 的关键所在。
无论如何,2023 年的手机市场将远比 2022 年更加激烈。不断降低的需求、增大的库存压力的、多变的市场环境 ...... 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整个行业的能力和毅力。在三年疫情过去后,一度陷入停滞的线下市场会悄然复苏,新技术的革命势必将会给移动设备行业带来新机会、新风口,但这意味着智能手机行业能够迎来真正的 " 黎明 " 吗?我们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