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已经到来,祝大家新年快乐。春节假期,德林社推出系列文章视频,解读资本市场上企业家、明星基金经理等明星人物经历的挑战和高光时刻,新的一年,他们能否走出困境或续写传奇?系列文章视频共 7 篇,本文为第 6 篇。
2023 年的第一个工作日,雷军发了一封全员信,宣布卢伟冰晋升集团总裁,并将小米手机业务全权交给卢伟冰,自己从手机业务一线正式退了下来。
如今雷军退出小米业务的一线,难道雷军在谋划退休?恰恰相反,雷军在以退为进。
小米内部有两大至关重要的业务:手机和造车,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让雷军同时管理两大重要业务,他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好在卢伟冰经过这几年的历练,成功获得了雷军的信任。雷军卸掉了小米手机业务的重担,将其交给了信任的人,自己则转身 all in 造车。
雷军将造车看成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背水一战,堵上一切的 " 战争 "。在造车这场 " 战争 " 中,小米不可以输,也不能输。
小米靠手机发家,手机创造了小米的过去和现在,而手机市场的天花板也逐渐到来。有研究报告显示,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或将同比下降 10%,下行轨迹将持续到明年。
雷军曾说 " 小米造车不是在追风口、赶潮流,而是因为智能电动汽车已经从‘机械产业’转变为‘信息产业’了,小米不做就会被淘汰。" 造车决定着小米的未来。
可造车并不容易,对于没有汽车业务基础的小米,注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技术、量产、渠道,都是小米需要补的功课。
雷军也曾坦言,摆在小米面前的挑战确实不少:比如起步晚,相比特斯拉,小米晚了十多年;相比造车新势力,小米也晚了五六年。
2021 年 3 月小米入局,雷军高喊为小米汽车而战时,距离最早的智能汽车创业潮已经过去十年,众多国内外新能源车企都推出了不止一款量产车,唯有小米的车还在设想中。
特斯拉的 " 降维 " 打击,再次将造车新势力 " 砍 " 成了沉默。在特斯拉大幅的降价策略下,一切主打配置以及其他功能的噱头好像都成了鸡肋。
有媒体报道,小米首款车价格大概在 26-35 万元,但现实是,小米的车目前还没有量产,量产是造车中最重要的环节。蔚来用了 4 年时间,实现第一台车量产,理想用了 4 年时间,小鹏用了 3 年,贾跃亭的车现在还没量产。
按照规划,小米首款汽车将在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算算时间,就剩 1 年半了。
最新消息,小米目前正在同时研发两款量产车,首款车型定位于中型溜背轿车,内部代号 "Modena 摩德纳 ",另一款代号 "Lemans 勒芒 "。按照当下开发进度,量产节点能否如期呢?
在这个一步快步步快的时代,时间就是生命。雷军时间紧迫,面对特斯拉的降价的 " 大刀 ",以及新能源群雄,量产后的小米汽车战斗力几何?2023 年,我们期待雷军倾注一切的小米造车有更加重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