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对于实现 " 双碳 " 目标意义重大。随着 " 双碳 " 目标的逼近,国际对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增加,我国碳排放相关的监管要求和政策指引也在逐步提升标准。但碳排放信息披露依旧面临着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等挑战,上市公司碳排放数据披露情况仍不乐观。截至 2022 年 11 月,共有 375 家 A 股上市公司披露其 2021 财年的碳排放总量情况,占上市公司总体的比例约为 7% 左右。本文基于 Wind 碳排放数据库,针对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现状、碳排放强度的行业差异以及市值差异进行了分析,供参考。
// 碳排放披露要求愈加严格 //
国际上碳排放核算规则和披露要求由来已久,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体系(GHG Protocol),该体系为后续各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统一的基础。随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制定了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具体披露项目,得到众多国际标准制定者公开支持。在此基础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ISSB)相继对公司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 " 安全港 " 条款,旨在逐步推进企业全面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
为了帮助金融机构突破国内公司碳排放数据披露不足的关隘,同时服务学术机构、监管机构等多方需求,万得深入研究国内外碳排放测算方法学,参考国际基准结合中国市场和行业特征,在原有覆盖全部 A 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全部港股和重点发债企业,形成了全方位、跨市场的碳排放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到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数据,帮助投资者进行持仓标的、同业公司等多维度的分析研究评估,助力净零目标的实现。
基于 Wind 碳排放数据库,我们对 A 股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整体及分行业情况、碳排放强度行业差异以及市值差异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如下:
1. A 股碳排放信息披露率较低,行业间差异明显
在碳排放信息披露方面,虽然政策和市场先行,但是上市公司碳排放数据披露情况仍不乐观。截至 2022 年 11 月,共有 375 家 A 股上市公司披露其 2021 财年的碳排放总量情况。分行业来看,金融行业公司的自主披露率普遍较高,其中保险业公司的自主披露率为全行业最高,达到 83%,而银行业和多元金融业也能达到 35% 以上。这是由于金融业面临的相关监管要求比较严格,且具备较高的行业领先意识。而消费者服务、媒体和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三个行业的披露率最低,表明消费行业内的监管要求有待加强,企业自主披露意识有待提升。
在碳排放强度方面,行业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从碳排放总量上看,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工业、公用事业和材料。而从碳排放营收强度方面看,排名前三的行业则分别是公用事业、日常消费和材料。表现出强度低总量高(工业)、强度高总量高(公用事业)、强度高总量低(日常消费)等特征。针对这些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工业行业之所以出现强度低而总量高的情况,是由于成分股数量较高。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共有超过 1260 家的工业公司,而成分数量排名第二的信息技术行业内仅有 880 家左右。公用事业行业出现强度和总量双高的情况,是由于目前公用事业行业中主要包括供能和水务两大领域,其中供能领域内企业数占全行业的 87% 左右,而我国是以化石能源为主要供能方式的能源消耗大国,具有 " 多煤、贫油、少气 " 的天然禀赋特征,化石能源的使用也成为了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因此能源结构的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而导致像日常消费行业这样,碳排放总量并不靠前,却具有全市场排名第二的碳排放强度,是由于日常消费行业中的农业、畜牧业等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整条产业链中,动物消化产生的气体和粪便、农作物施肥使用的合成氨肥、森林砍伐带来的碳排放 " 负抵消 " 以及下游食品的生产、冷藏、加工、包装、运输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行业内的监管压力相较于八大控排行业较弱。综上所述,为实现 " 双碳 " 目标,从能源结构到生产工艺等各个方面,不同行业需要设置不同的转型路径。
按照市值特征分析 A 股上市公司碳排放情况发现:上市公司总市值与碳排放总量成正比,与碳排放强度成反比。以 2021 年 12 月 31 日当天收盘价计,市值超过 1000 亿的 A 股上市公司共有 163 家,碳排放总量中位数为 32.6 万吨。而市值在 1000 亿 ~500 亿,500 亿 ~100 亿和 100 亿以下市值范围的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中位数分别为 8.2 万吨,0.3 万吨,0.9 万吨。营收强度方面,500 亿市值以下的中小规模企业(包括 500 亿 ~100 亿和 100 亿以下),其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市值 1000 亿以上、1000 亿 ~500 亿规模的企业。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各类资源的倾斜,中小市值企业在低碳转型和节能减排领域仍有提升的空间。
万得碳排放数据库已全面覆盖 A 股、港股上市公司、重要发债主体,并推出覆盖国内公募基金的碳排放分析工具,如需咨询或购买,可直接联系 Wind 客户经理获得免费试用权限,预约路演、开通试用也可发送邮件至:GR.ESG@wind.com.cn。未来,万得将继续围绕 ESG 投资推出更多相关产品,欢迎投资者持续关注。
Wind 用户在金融终端输入
ESG(Wind ESG 评级)
海量透明数据深度剖析上市公司 ESG 基本面
指标接轨国际,突出中国特色
风险层层穿透,争议及时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