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豚投研
到现在海豚君所覆盖的泛消费大行业基本全部落下帷幕,虽近期有一定反弹,但全年来看,如果有人依然路径依赖,指望消费来获取超额收益,显然是异常凄凉的状态。
但这并不是说各大消费品类都是清一色的 " 卧倒状态 ":在海豚君精选覆盖的 15 家泛消费公司当中,如果你消费主要放在了啤酒上,胜率显然是比较大的,譬如海豚君重点覆盖的 $ 青岛啤酒股份 .HK 以及对比跟踪的燕京、百威亚太全年还都是难得的正收益。
01 不是只有量价齐升才是性感生意
资金都喜欢行业层面渗透率高速提升、公司层面量价齐升的逻辑,但当前经济经济增速大盘在 3-5% 之间徘徊的时候,这种生意少之又少,如果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来选,啤酒显然难入法眼,因为国内啤酒行业除了早过了消费总量上升的阶段,现在反而是消费量趋势性收缩的阶段,甚至龙头市占率提升的逻辑也已经进入越来越弱。
a. 萎缩的啤酒消费量
a. 先看长期数据,下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 2013 年开始,啤酒总产量逐年下滑,2018 年开始下滑态势虽有所回稳且最近三年有疫情干扰,但整体仍在小幅缩量之中。
b. 市占率集中逻辑步入尾声
虽然行业 2013 年之后已经进入整体萎缩,但龙头市占率仍在缓慢提升:两大国资玩家 ( 华润、青岛 ) + 两大外资玩家(百威 + 重啤)构成的龙四市占率从 2013 年到 2017 的四年间还提升了六个百分点。
但从 2018 年以来,这个市占率提升的逻辑已经越来越弱,尤其是这两年疫情干扰影响了全国性龙头的业绩表现,大龙头挤压地方性小品牌的操作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市占率上升的逻辑甚至也再逐步走向尾声。
上图的行业排名看似波澜不惊,但海豚君在回溯当中,发现它对应地却是啤酒行业一个硝烟弥漫的商战图景:
(1)早期在全国消费量还是上行阶段的时候,还是地方品类林立的行业格局,每到一个地方,大概就有自己当地的啤酒品牌;
(2)2013 年销量到顶之后,靠前的玩家进入价格战状态,大量运营能力弱、没有能力走出本地的啤酒厂死在这一波浪花中,期间产能不断出清;
(3)2018 年以来,当龙头市占率提升速度明显放缓,大鱼吃小鱼的红利基本结束。当年以华润收购高端品牌喜力为标志,行业彻底进入了有渠道、规模和资金优势的龙头强力并购整合,彻底走高端化的路径,行业竞争明确从 " 吨量 " 竞争转入 " 吨价竞争 "。
当进入吨价竞争,相比惨烈的价格战时期,头部玩家们就默契多了,一起进入了 " 涨价期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涨价是提高业绩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一直涨价一直爽。只是这种直接粗暴的提价法,一般只遭遇 " 库存 " 反噬,毫无持续性可言。
d. 决赛高端
好在啤酒的涨价并非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粗暴提价法,而是伴随实际中的用户消费升级需求——从淡如水 & 贱如水到口感丝滑 & 价格友好,通过内生和外延式的品牌高端化,来提升中高端销量的占比,实现可持续的吨价提升。
以两大国民品牌华润、青啤来看,高端化推进涨价量化落地到公司业绩的表现这两家公司的啤酒销量都已停滞,四五年来基本没有增量,但在最近三年高端销量占比都在明显提升当中。
而我们以高端品牌的龙头百威亚太来看,国内同行们的高端化也有不少空间:上市的百威亚太涵盖了四个地区——中国、韩国、印度、越南等,其中中国地区占比 70% 以上的销量,但贡献了公司 60% 以上的收入,国内的吨价明显是拖后腿的。
而即使是拖后腿的状态,百威在中国市场仍是绝对的高端王:在国内,高端啤酒产品中百威的销量占比超过 50%。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两个品牌,华润中高端占比没过 20%,而青啤没过 30%,这两个明显还在高端化进程当中,三五年之内的赛点还是非常明确的 " 决赛高端 "。
各家啤酒的高端化策略也非常清晰:
(1)百威亚太:利用专职经销商 + 传统渠道经销方式,实现全渠道覆盖,进一步强化百威的高档地位及全国影响力。
(2)华润啤酒:红区市场推进 SuperX 迭代," 五省 + 八大高地 " 向高端产品倾斜,聚焦脸谱、高档纯生、勇闯天涯系列。
(3)青岛啤酒:品牌精简,推进精酿及进口市场布局。
(4)重庆啤酒:乌苏全国化,培育新的网红大单品。
02 高端的奥秘:涨来的价格就是涨来的利润
不同于价格竞争的以量取胜,啤酒这种成本以包材为主、而且相对高毛利的快销品,迈入高端化的吨价上涨时代,涨价就是其实就是利润释放,因为啤酒行业中,成本主要集中在包材(铝、玻璃、瓦楞纸等,占比接近 50%),而高端、低端其实差距更多是在于口味,好不好喝,包装上是没有太大差距的。
海豚君选取了五家头部啤酒公司,大家来感受一下:高吨价(PS:蓝色为毛利、黄色会成本,合起来柱子的长度就是单吨收入,我们按照柱子的整体高度来排序)基本对应着更高的单吨利润,包装让依然是易拉罐、玻璃瓶、瓦楞纸这种东西,成本上没啥本质区别,结果就是单价越高、毛利率越高。
现在,高端产品的价格可以达到 7000-8000 元 / 升(出厂价,下同),中档产品只有 3000-5000 元 / 升,甚至一些偏低端的产品只有 2000 元 / 升,其中造成的单吨毛利差距更大。
可以看到高端王百威亚太成本其实和本土品牌相差的不太,但是其凭借百威、时代、科罗娜在内等一系列产品在销售价格上却拉出很大差距,从而也带来了更高的单吨毛利与毛利率。百威亚太的单吨毛利能达到 2500 元,而其他本土品牌却长时间由于价格低,单吨毛利圈死在了 1500 元以下。
当下唯一确实地是 " 决赛高端 " 这一场终局之战,虽然 2018 年已进入高端赛跑状态,但如果以百威为一个完成后的标杆案例来看,国内品牌们高端结构化占比提升的红利至少还有 3-5 年时间可以走。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刚刚结束的三季度财报来看看,到 2022 年三季度,各家都走到哪里了?
03 进击的青啤、小而美的重啤
先说结论,通过三季度对比,这几家公司当中海豚君相对比较看好的是青啤,小而美的重啤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a. 销量:靠天吃饭,天临时给力
今年前十月啤酒产量相比 2021 年基本零增长,所以行业量的维度上仍然是停滞状态,而且前十个月拉平的销量主要也是靠 " 天 " 而来:今年夏天由于天气高热持续时间太长带来,从 7-8 月份产量基本上还在 11-12%,进入十月产量下滑其实比较大。
b. 寻找毛销差改善空间更大的公司——重啤
我们知道,俄乌冲突导致大多数原材料价格都有一定上涨,对食品饮料公司的毛利率都有不小冲击,虽然啤酒行业毛利相对高一些,但由于成本结构中,包装成本(铝、玻璃、瓦楞纸)占比最大,其他原材料主要是农副产品如麦芽、酒花、大米等。
毛销差维度,三季度更为优秀的公司显然是重庆啤酒,去掉了销售费用率的影响之后,重啤作为高端占比相对高的玩家,三季度进一步改善,而青啤相比二季度则在回落,而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青啤三季度把疫情期间没投的销售费用甚至还额外加了预算来投入三季度的(具体情况可参考 2022 年 10 月 27 日青岛啤酒财报点评《青啤 " 靠天 " 火起来?四季度 " 没天 " 也未必凉》)。
由于成本端前三季度还未看到明显回落,加上三季度疫情缓解之后价格品牌销售费用投入的影响,目前几家啤酒企业的归母净利率改善并不算特别明显。从结果上来看,百威亚太表现最差,青啤最好,重啤也算还行。
因此综合而言,海豚君在当前的阶段,最为看好的两个啤酒品牌是重啤和青啤两家公司,重啤收入端的逻辑更好,而青啤由于之前毛利率,包材成本的改善对它利润的释放空间更大。
04 青啤:成本改善落地,兑现真正的利润释放
海豚君持续跟踪的啤酒公司当中,主要覆盖了青啤和华润,由于华润没有三季度业绩,海豚君此次主要更新了对于青啤的估值判断,对于估值的逻辑,海豚君这里仅做简单解释:
短期来看,除了青啤本身收入比较稳健,高端化持续推进,四季度世界杯对收入的提振,这个公司库存基本对应的半年的收入,而原材料到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以来降价明显,原本的高价库存用完之后,从四季度开始,更低包材的成本有希望开始体现到收入当中,而青啤又是几家当中毛利率相对比较低,它的毛利率弹性也会更高。
即使在海豚君相对保守的毛利率和利润释放预期之下,按照 WACC=11%& 永续增长率 g=3% 假设,在 DCF 估值之下,青岛啤酒股份 DCF 估值下对应股价 82.80 港元,较当前收盘价有 11% 的上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