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买新能源汽车的差友们,肯定纠结坏了吧!
这两天,国内的这些个新能源汽车企,像极了编辑部月底冲工作量的编辑们。对着国补退坡的这个 " deadline " 纷纷来了波 PUA 式的催下单。
受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即将终止,以及下半年以来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两个因素影响,比亚迪汽车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 2000 元一 6000 元不等。
吉利和极氪,双双否认了自家车型的涨价传闻,极氪还在回应后面加了一句:" 极氪不会跟风做价格调整,作为一家用户型企业我们始终聚焦产品力和用户价值,会持续关注提升产品价值与用户体验。"
但是如果说极氪不涨价是在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那我特斯拉最近连着几波的大降价,岂不是在做慈善?
10 月 24 日,特斯拉官方微博宣布,多款车型价格进行下调,降价幅度 1.4 万 — 3.7 万元。11 月 8 日,特斯拉又公布限时现车保险补贴方案,变相降价 4000 — 8000 元。
不过咱言归正传,原材料涨价应该大伙都涨,国补退坡大伙也都没补贴,为啥比亚迪和特斯拉两个巨头一个猛涨一个猛跌?这买新能源车是不是不能等了?
别急,我挨个分析。
今年三月,磷酸铁锂等原材料的一波涨价,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就曾在 3 月 10 日到 3 月 17 日之间迎来三次涨价,涨价幅度 1.5 万 -2 万。
而且受疫情影响,特斯拉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那时候 Model 3 提车周期大概是 24 ~ 30 周, Model Y 是 10 ~ 14 周。
而且在 " 赚快钱 " 的诱惑下,不少准车主和二手车商纷纷变成黄牛,炒起了特斯拉。根据业内人士的爆料,一个黄牛手里可能同时攒着几十上百个订单。
而特斯拉的超级造车机器,上海超级工厂,第二阶段产线优化已经在 9 月 1 日竣工,开始调试。特斯拉也在报告中指出,将通过增加工作时长、增加员工数量、提升物料周转频次来实现产能提升。
就是黄牛们的这波操作,打了特斯拉一个措手不及。我这好不容易产能上来了,国内这订单又忽然少了一堆,造的车到时候卖给谁?没办法,只能接着降价。
我们再反观比亚迪,这个全球唯一一家可以做到三电自研装车量产,而且还连续几个月销量过万的车企。
而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外的车企,销量跟前面二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所以鲜少有黄牛炒订单,即便是有人炒,黄牛手里的订单对于车企生产进度本身影响不大,毕竟基数少嘛。
举个例子,一辆纯电车卖 20 万,国家补贴 12000 元,我们买车就直接以 18 万 8 千的价格买。但国补取消以后,没人给我车企补贴那 12000,车主买车就得按原价 20 万买。
可想而知,这些日常可以享受补贴的车子明年都要涨价。
其实我们国家的新能源补贴,已经补了 13 年了,算是功成名就可以隐退了。
国补政策在 2016 年是一个节点,16 年之前我们在摸索补贴的模式,也淘汰了许多骗补的汽车企业。17 年开始新能源国补走向正规,而且陆续严苛。
2017 年开始,新能源车补贴额度在 2016 年的基础上下降了 20%,2019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整体退坡近 40%,2021 年相比 2016 年已经下降超过 50%。
到了 2022 年的补贴政策,续航里程低于 300 公里的车型已经没有补贴,而续航里程在 300 ~ 400 公里的车型补贴 9100 元,续航里程大于或等于 400 公里的车型补贴 12600 元,插电混动车型补贴 4800 元,车价高于 30 万的车型没有补贴。
这也间接说明,补贴不再是我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第一考虑因素。
我们回顾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五菱宏观 MINI EV 已经不在补贴范围之内,但依然稳坐销量冠军。还有理想 ONE,特斯拉 Model Y 等一些售价超过 30 万的车型,这些销量依然排在前列,但它们都不满足补贴标准。
但说到底,毕竟是实打实的多掏钱,国补退坡势必会给以 15 - 20 万价位区间的新能源车更大的压力,如何在国补退坡后依然保持竞争力,车企们可得动点心思了。
所以,年前要买车的伙计们抓紧了,尤其是 15 - 20 万这个区间的,下订哪怕在过年后上牌,多数车企依然会自掏腰包给你补贴,等等党们该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