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写过一篇《建议明年春晚就演上海地铁采访》的文章,说的是坐地铁的大妈接受记者采访,结果等到大妈一说真话,话筒就被缓缓移开了。
短短几秒钟的视频,充满了黑色幽默。
我们暂且叫它《堂食游击队》。
众所周知,虽然上海 6 月 1 日后已经逐步复工复产,但餐饮店的堂食还是迟迟未恢复。
以前看谍战片,地下工作者需要接头暗号。
现在你想在上海吃堂食,同样也能体会到类似的感觉。
打电话问餐厅能不能堂食,餐厅都委婉告诉你不行。但如果你和老板认识,老板说其实可以在门口吃,但电话里不能这么说,怕人 " 钓鱼 "。
能吃的方法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和店主成为 " 熟人 "。
当老江湖们熟悉了种种套路后才会发现,原来门口萧条的样子是一种伪装,目的是营造出一种 " 没有营业 " 的假象。
因为店家要时刻提防着,外面是不是会有防疫办的人来检查。
面对突如其来的的检查,老板告诉顾客:" 我们没有金钱交易发生,都是自愿的 "。
都说上海在重新定义堂食。
先说描述夫妻二人在街头暗号的指示下走进一家小店吃饭,没等他们坐下来就遇到检查只能从后门逃跑。
在逃跑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家路边小店,虽然不能堂食,但好在可以在街边小花坛附近席地而坐,早已饥肠辘辘的他们顾不上雅不雅观捧着盒饭在路边吃了起来。
小品的最后,在他们吃饭吃到一半意识到自己 72 小时核酸过期了,只好扒了两口饭去排队。
最后让导播把镜头切到街边小花坛里外卖盒留下的一片狼藉,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些年我们总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不行,我觉得还是有点希望的,生活中就有这么多鲜活的素材,毕竟现实永远比艺术更荒诞。
02.
现在不只是堂食,总感觉上海做啥都是偷偷的。
各行各业都逐渐开始用 " 黑话 " 来交流。
比如餐厅营业不叫营业,是店家找来几个 " 认识 " 的人在 " 试菜 "。
某健身房门口写着大大的 " 不营业 ",但到了门口,教练会偷偷告诉你,赶紧进来,然后把门关上。
其中的最佳文案我觉得是这家球馆的:
包括老板,谁也不知道具体信息,只能当天在各种群里偷偷交流沟通,所以我们群现在每天聊的最多的就是 " 最新情报谁有,来一份 "。
禁酒令结束以后,这种伪装形式也被保留下来,上海也有不少这种有趣的伪装酒吧。
比如有一家叫 barber shop,外面看起来是家理发店。
不知道未来我们会不会也诞生出各种 " 伪装餐厅 ",外面看起来是一个仓库,其实里面正在做重庆火锅、铁锅炖、酸菜鱼、小龙虾、牛肉面、狮子头 ...
我以前不懂什么叫 " 偷着乐 ",现在懂了。
03.
在被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智慧逗笑的时候,仔细想来,为什么大家不得不用这样并不体面的方式谋生,背后有着太多的辛酸。
比如某位店主表示:
复工不能堂食,营业额只有以前的 5%,开门比不开门亏得还多。
殊不知其实外卖对于食物口感影响很大。
我们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但至少也请理解他们的困难,倾听一下他们的苦衷,并由衷祝愿这些好餐厅一定要撑下去。
04.
之前看到世卫组织官员迈克尔瑞安表示,疫情可能成为长期问题,很难预测何时能取得胜利,新冠病毒可能成为永远不会消失的流行性病毒。
所以有专家说疫情前的生活是永远不可能回去了,防疫永远不会停止,以后只能想办法让防疫对普通人生活影响更小一点。
如果真的如此,也希望至少相关部门能在指定政策上稍微比以前 " 人性化 " 一点。
在逐渐好转的情况下是不是能不要简单粗暴取缔所有的堂食。逐渐减少各种政策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 永远无法恢复正常了 ",至少寄希望于可以回到接近正常的状态吧。
只能选择相信明天有所希望。
明天会不会有希望谁都不知道。
但如果不相信的话,或许真的就没有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