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5 月 26 日讯(编辑 潇湘)随着食品价格飙升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变得愈发严峻。不过,如果各国政府从 2008 年的粮食危机中吸取教训:不要恐慌,那么它们依然有机会阻止情况变得更糟。
这是哈佛大学名誉教授蒂默 ( Peter Timmer ) 本周的最新观点,他此前已研究全球粮食安全长达数十年。
蒂默表示,如果各国不盲目恐慌或开始囤积粮食,就可以防止 2008 年时的危机在当前重演,2008 年时大米价格飙升,使亚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面临严重风险。
"2008 年的教训是:不要惊动市场," 蒂默称,在那次粮食危机期间,他曾与亚洲各国政府一同合作共商对策。
他表示," 无论你在大米进口、出口和管制方面做些什么,都要谨慎。"
目前,全球粮食领域无疑已经拉响了风险警报:粮农组织一项衡量全球食品价格的指标已达到创纪录的高位水平,许多国家已采取了干预行动,限制本国小麦、糖、食用油等农作物产品的出口,这显著加剧了世界其它地区的风险。
与此同时,从美国到新兴市场的政策制定者都在努力应对高通胀和经济放缓,而消费者则不断面临着快速上涨的生活成本,饥饿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2008 年的教训
蒂默指出,2008 年的粮食危机给当前市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其凸显出政府施加的贸易禁令会如何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当时大米价格飙升主要是因为主要生产国——特别是印度和越南,由于国内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而禁止大米出口。这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恐慌性购买,尤其是菲律宾,随即产生了连锁反应。
今天的世界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就像当年一样,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恶劣的天气和多国的出口禁令导致了目前的食品价格上涨,尽管俄乌冲突是一个新的价格触发器。
随着农产品价格飙升,多个亚洲国家近期已纷纷采取措施优先保障本国的供应:印度尼西亚一度限制了棕榈油出口,马来西亚禁止了鸡肉流通,印度则在本月同时限制了小麦和糖的出口。
大米尤为关键
对于亚洲而言,大米目前依然是最重要的农作物,约 90% 的大米在亚洲生产和消费。目前的好消息是,尽管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飙升,但作为全球 30 多亿人主食的大米价格迄今为止还算比较稳定。
不过,蒂默认为,当前的情况与 2008 年时也有所不同:如今各国都形成了更为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并建立了巨大的缓冲库存,以防止价格冲击。事实上,大米储量如此丰富,甚至可以有望缓解小麦的部分压力,小麦价格在 3 月份创下了历史新高。
Timmer 称,印度、中国和东南亚的消费者可以相对容易地从小麦转向大米,从而为市场节省约 3000-4000 万吨小麦。
他说," 需求转向大米可以适当为小麦市场降温,尽管这可能导致大米价格上涨 10% 甚至 20%,但当前还不会构成大米危机。这是大米市场正在适应的新现实,每个人都将不得不忍受一两年。"
不过,蒂默也担心,越南未来是否存在限制出口的风险,因为该国当局可能会担心化肥价格高企对产量形成拖累,而且干旱已经开始威胁到湄公河三角洲的农作物。在 2008 年的粮食危机中,越南曾宣布过对大米的出口禁令。
蒂默表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并且推动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开始抑制出口,那么 " 真正的灾难 " 将发生在非洲,因为非洲已越来越依赖大米进口。他指出,非洲大陆如今已经受到黑海地区小麦供应中断的影响,料将无法再承受大米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