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苹果 " 大片 " 时间。
稍微熟悉苹果的读者们应该清楚,从 2018 年开始,每逢临近春节之时,苹果都会发布一条用 iPhone 所拍摄的微电影。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在 1 月 21 日上午 9 点,苹果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卷土重来》的正片。
但其实从 2020 年开始,苹果的新春短片就已经放弃 " 外挂 ",单纯只采用 iPhone 进行拍摄了,今年也同样如此,大部分场景都是裸机加一个手机稳定器,就直接开拍,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几乎等于没有门槛。
问题来了,为什么苹果就能拍出这种短片,而其他安卓厂商则无动于衷呢?手机拍摄电影又是否真的是手机厂商们营造的噱头?
可能部分读者还记得苹果 2018 年春节短片《三分钟》,这也是小雷印象最深的一部短片,但从花絮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陈可辛导演为了保证画面的质量,用上了大量昂贵且笨重的 " 外挂 ": Beastgrip 支架和转接环、大疆的手持云台和航拍无人机、售价八千的日光可视高清显示器、多个镜头拼接起来的外接镜头等等等等。
该片的拍摄指导罗冬也在采访中谈到,通过 iPhone 13 Pro 的电影模式、微距模式等功能,以及 iPhone 优秀的防抖和便携的体积,他们在片中实现了许多在传统拍摄中比较复杂的镜头,更容易地应对恶劣拍摄天气。
回到产品层面上来,iPhone 之所以能够每年都输出这么一部高质量的影片,抛开专业团队不谈,最重要的还是 iPhone 自身的产品素质足够硬。熟悉 iPhone 13 系列的读者们应该清楚,iPhone 13 系列的电影模式算是其中一大亮点,能够相当精准地切换画面中的焦点。另外像什么 4K 60 帧杜比视界、超高动态 HDR 等特性才能让 iPhone 拥有拍摄 " 电影 " 的底气。
苹果之所以总能给消费者留下 iPhone 拍摄视频 " 天下无敌 " 的印象,正是因为它们会经常利用这类短片去加深用户的印象,久而久之便能让用户认为只有 iPhone 才能拍摄出如此质感的大片出来。
话又说回来,苹果之所以会每年都来这么一部优质短片,还是离不开俩字——营销。自然苹果也不会放过春节——这个牵系着所有中国人爱恨离愁的节日,无论从品牌传播还是产品营销的角度,春节档都是不容错过的一次助力期。
再优秀的产品,如果宣传不到位,不能让用户真正 GET 到产品的亮点,也不能称之为优秀的传播策略。就拿短片中一个画面为例:iPhone 13 Pro 在经历了一场沙尘暴后也没有受到损伤,这就是为了宣传 iPhone 13 系列的防护等级。
其实除了苹果外,vivo、三星、小米、华为也有类似布局。例如 OPPO 发布的《从前有只孙大圣》、vivo 公布的《会飞的企鹅》、小米拍摄的《合拍儿》等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宣传自家产品的影像表现有多出色。
一,营销噱头,影像系统是智能手机厂商竞争的焦点," 手机拍电影 " 是对手机影像系统的终极考验。从目前来看,手机品牌商宣传的 " 用手机拍电影 ",商业化色彩较重,手机品牌商也试图通过电影的方式输出着眼于更多的大众议题以提升品牌形象,进而彰显其技术能力。
二、水平参差不齐,尽管科技进步确实带来了手机摄像头的飞跃式进步,但硬件标准的下降并不代表导演的艺术品格也能同时降低,影视行业最基本的创作规律依旧在影视行业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用手机拍摄电影来看,其质感和口碑距离电影还具有相当大的距离,苹果近两年的短片也被质疑商业性偏重而创新性、艺术性不足。
三、难以普及,手机等轻便创作工具的发展,虽然可以为解放创作者的天性和想象力,让更多普通人加入手机电影创作中来,但从目前来看," 用手机拍电影 " 依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远没有到达普及的阶段。
不过从积极方面来看,手机虽然难以替代专业摄影机,改变电影市场的现状,但却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当小雷才四五岁时,摄影师可以说是一个人人都羡慕的职业,普通人想要成为摄影师有很高的门槛,而这种现象在数码相机出现后,摄影的高墙就完全被打破了,现在人们乐于分享自己拍摄的照片,便携摄影设备改变了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