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
又一老戏骨晚节不保 ......
TVB 版的《洗冤录》,相信很多 80、90 后都看过,剧中欧阳震华演的宋慈,微胖的形象虽有争议,却成独一无二的存在。
让多少孩子瞒着家长,追剧追到晚上 12 点。
而就在最近,《洗冤录》重新归来。
只是 ...... 宋慈还是那个宋慈,其它都变了味儿——
《新洗冤录》
可惜,这次也没逃过经典被毁的厄运。
即使有欧阳震华,塑料网大还是那两个字:垃圾。
豆瓣 4.3,二倍速看完,真是一星也不想给的程度。
于是,民众为寻求它的庇佑,大力兴办祭祀仪式。
于是,他们想请因错被免职的宋慈出山。
谁知道,片方偏要作妖。
比如一开场,聪明绝顶的宋慈,竟然被两个江湖骗子蒙蔽,带到古墓里。
好家伙,宋慈这是要抢隔壁《盗墓笔记》那伙人的饭碗儿啊。
蹦 ~~~
从里面飞出一具红衣女尸。
而诈尸这一幕,又串场到了《鬼吹灯》。
诈尸场面,是两名捕快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仔细一想:
捕快是怎么知道宋慈被骗的?又是怎么比他们早到?还能提前布置好机关?
咱也不知道不敢问。
除蹭热度的骚操作外,其它地方的槽点满满,看的人满脸问号。
特效不足一毛,不如一些游戏场景。
台词、表情、肢体,没有一样不尴尬。
男的像憨憨,女的衣领恨不得拉低到肚脐以下,再加上她轻佻的动作设计,片方卖低俗的意图暴露无遗。
不腐古尸油光发亮,塑料质感。
上一秒,县令认为宋慈已经被免职,不宜介入调查命案,严词拒绝了他。
下一秒,县令夫人出现,她吐槽自己的药酸涩难喝,宋慈听了,询问后下结论奸商用的不是好药材。
县令听后,立马改口,让他接手案件。
难道县令这才看到宋慈的才华,他之前不认识大名鼎鼎的人物?
看到最后,震惊的一幕发生了,绑走献祭的孩童的,正是县令,他将孩子们杀掉煮成汤,以此治疗夫人的疑难杂症。
用情至深,让人感动。
但,话说,县令自己是凶手,那他当初主动让宋慈调查案件又是几个意思?
这时,有影迷说了,欧阳震华的演技一如以往的牛,看看老戏骨也满足了。
可本片连这点都没有做到。
作为第一主角,宋慈仿佛是位冲浪选手,全程划水。
验尸、办案,跟班的镜头占一大半。
虽说剧版没钱,服化道简陋的一批,但无论剧本,还是演技都全方位秒杀!
当年,TVB 是拍刑侦探案剧的好手,古装、现代两手抓。
拍《洗冤录》,集结了当时最红的演员阵容,除欧阳震华,还有宣萱、林文龙、谢天华、许绍雄 ......
剧集播出后,人气超高,TVB 乘胜追击,连出第二部、第三部,其中,《洗冤录 2》最高收视高达 46 点。
要知道,当时 TVB 的平均收视才 20、30。
而它如此受欢迎,绝不单是靠明星流量带剧集这么简单。
该剧就用最简陋的场景,结合恐怖的音效,带来最清凉的观感。
动不动就是吓人的特写——
睁着眼睛,死状各异的尸体;
氛围有了,接着是宋慈的验尸手段,各种五花八门,把当时还是孩子的厂长看得一愣一愣的。
似有道理又毫无逻辑,但甭管怎么着,只要是从宋大人口里说出来,我就信了。
而观众之所以能包容,是因它本就不是正剧,是戏说。
同样的题材,内地的《大宋提刑官》气氛严肃,何冰饰演的宋慈一身正气,儒雅博学,借用观众的话 " 一酷到底 "。
相反,年轻时的欧阳震华脸肉肉,身材圆润,怎么看,都与历史上的宋慈相差很大。
但,也正是这形象,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宋慈。
他的宋慈最接地气。
胖胖的外表,配上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叽叽喳喳,带着一些轻松和喜感。
整部剧像是他的成长史。
从他离奇的身世讲起,还原了他因在母亲棺材里出生饱受歧视,后来,吃百家饭长大,依靠天赋和勤奋成为断案高手。
时而才智过人,时而羞涩腼腆,欧阳震华的宋慈是有血有肉的。
港剧特有的幽默自然画风,节奏快,不拖沓,符合大部分观众的口味。
情感与案情交杂,故事对人性的探讨也没有忽略。
在所有奇案中,相信所有观众记忆最深的,就是 " 真假宋翊 " 单元。
宋翊这一角色,贯穿全剧。
他初登场,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胸怀大志,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官。
一步错,步步错;任何恶,都有因。
这里的因,就是人心。
假宋翊坐享官职,原本想成为为人办事的父母官,结果,环境使然,他的欲望再次苏醒,愈发不可收拾。
他收受贿赂,草菅人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终走向堕落的深渊,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在嬉笑间,触及人最深处的欲望,将人性底部的黑暗面挖了出来,把内心复杂的、纠结的东西呈现出来。
看到最后,谁不叹一句:
可惜!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而这,正是《洗冤录》最真实、最打动观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