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钱 "
" 不退钱的话,我花 700 万把你这个圈子扬了 "
这个感觉是不是似曾相识
你以为打开了某部霸道总裁的玛丽苏电视剧
不是
这是来自一位愤怒的家长之口
这是为什么呢
01
谁才是受害人
4 月 7 日
一条热词迅速发酵
引发大批圈内圈外的网友围观
瞒着家里找画师约稿
家长发现后要求画师退款
给人的第一感觉
什么画值这么多钱
但这 70 万不是一张图
而是很多张
其中一张更是高达 7 万元
这张 7 万的画是出自画师白琴
我们稍后再谈
最让人关注的就是
这个 13 岁女孩
怎么能花那么多钱
画师在接单的时候难道不会怀疑吗
这就不得不说说
这个 13 岁女孩芙芙
她一直
对外宣传已成年
有网友质问画师
你为什么不查看她的身份证
画师白琴对此回应了
" 从各种角度来说,我没有权利随意查看别人的身份证,并且对方给我的身份证也不排除造假或者网图的可能。所以我只能在我允许的能力范围内杜绝未成年人约稿的情况发生。在出事之前我也从其他地方有听说过这位老板的大概情况,芙芙经常在圈内进行大金额消费,也算小有名气的富婆,都没有出现过不良影响的事件。"
她表示
在芙芙妈妈联系她之前
她都不知道芙芙是未成年人
白琴提供的一张芙芙和另一画师的聊天截图
该画师在事发后问
" 我之前也问过是不是成年,你告诉我成年了我才接的。"
芙芙回应:" 但是您口头问,我也只能口头回答 "。
经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买单
这无可厚非
这本身就不会让人怀疑
微博博主 " 沐血长安 " 在设圈,前后花费也超过十万,她解释,90、00 这代人,相关的圈子非常多,并且每个圈子内都有通过消费实现个人精神追求的玩法,比如三坑、手办、盲盒等等 …… 只要是小圈子,自然极其受圈内约定成俗的规则、供需影响的价格限制。
谁才是受害者?
有的骂家长
有的怪画师
也有的觉得画师、家长双方都挺惨
全被小孩坑了,观点不一
该不该退钱?
" 我这几天都没睡好,今晚都没睡。" 画师白琴介绍,针对网上 " 欺骗未成年人 "、" 价格虚高 "、" 偷税漏税 " 等质疑,她认为画师们也是受害者,目前涉及此事的画师组织了一个群,截至发稿统计,涉及此事的画师至少 54 位,涉及金额超过 25 万元。
目前,白琴已将定制画的 7 万元,退还了 6 万。
03
如何管理好熊孩子网络消费
其实关于
未成年隐瞒家长网络高额消费的事情
已不罕见
有给主播打赏 65 万的
2016 年 2 月至 4 月,未成年女生小雅(化名)因迷恋上某直播平台,3 个月内 " 打赏 " 某主播 65 万余元,其母刘女士遂以女儿名义起诉该直播平台要求退还 " 打赏 " 金额。2017 年 9 月一审法院判其败诉并认为:虽然刘女士称小雅在直播平台的注册账号是小雅以刘女士的名义开设,并通过刘女士名下微信、支付宝私自消费,但其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小雅是在刘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登录并 " 打赏 "。
有一天刷爆爸妈一张信用卡的
2020 年初,山西运城的段女士和丈夫在浙江打工,过年回到山西老家,因为疫情的原因,两口子都被隔离。就在隔离期间,出问题了,段女士的儿子趁着没人管,把爸爸妈妈的好几张信用卡都刷爆了,钱都拿去打游戏了。
还有偷刷 12 万元买游戏账号
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玩游戏大额氪金等事件,一度引发社会关注,东方网记者也曾就 " 未成年人打赏主播 "、" 未成年人大额氪金 " 等问题曾专门询问过律师。
上海通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海洋律师表示,未成年人进行此类消费的,在法定代理人未追认的情况下,买卖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对无效合同的处理也做了相应的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因此,如果芙芙确为未成年人,就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芙芙的法定代理人即监护人未确认的情况下,该 " 约稿 " 所形成的 " 买卖行为 " 无效。但鉴于芙芙确实收到部分画手已经画完的稿子,也理应给予画手一定补偿。
朱律师也提到,发生此类问题,不应是 " 一边倒 " 的过错,要规避上述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就监护人而言,其应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保护好个人账户信息,尤其是银行卡的支付密码。
未成年人偷用父母账号消费的案例一旦出现
社会舆论往往最先关注的是
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的行为和大额财产的损失
父母平时疏于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教育
以及父母对支付宝、网银账户及支付密码的保管不利
是造成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发生的直接原因
且容易被人忽略
监护责任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责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在尊重未成年人隐私权、适度自主权的前提下,应教会他们防范互联网风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避子女对电子支付工具的不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