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慢性肾病的关键疾病机理,何立群教授率领团队,围绕慢性肾病各类致病因素,收集了 2771 例大样本(其中包括 520 例 IgA 肾病、477 例 CKD1-4 期、939 例 CKD2-5 期、835 例社区血尿患者),通过对中医证候和临床资料的数据挖掘分析,提出 " 瘀血湿热 " 是加重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核心病理机制,并贯穿于发病全过程。
团队创立了疗效确切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辨证优化方案,更研发出系列方药:抗纤灵方、健脾清化方、肾衰冲剂、四蚕方和固本通络方,创建 " 病、证、法、方、理 " 完备的 " 清化祛瘀治肾病 " 学术思想体系,完善和丰富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理论,为提高慢性肾脏病疗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慢性肾衰是临床危难重证,很多慢性肾衰患者由于疗效欠佳而进入透析,何立群教授带领团队在中医瑰宝中汲取营养,进行大量临床动物和体内外研究。抗纤灵冲剂从瘀血角度,肾衰冲剂从热毒角度,健脾清化合剂从湿热角度治疗慢性肾衰顽疾,由此体现了古老中医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辨病论治的完美结合,大幅提高广大肾病患者生活质量之时,亦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中医辨证诊治实践,疗效达国内领先水平
通过中医辨证和诊治实践,何立群团队引领规范慢性肾病,持之以恒,不断优化 IgA 肾病和慢性肾脏病规范化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反复验证 " 虚、瘀、湿、风 " 病、证、方结合防治 IgA 肾病和慢性肾病的临床优势,疗效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大量蛋白尿是慢性肾衰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却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团队创立治疗伴有大量蛋白尿的慢性肾衰的新兴临床方案,应用中医内外同治方法,在益气温阳活血的抗纤灵 2 号基础上配合针刺、穴位注射,可显著降低大量蛋白尿从而改善肾功能,创新性地提出并论证了中医内外同治早中期慢性肾衰伴大量蛋白尿优化方案,
专家团队开展 148 例肝肾阴虚型重症 IgA 肾病前瞻性临床研究,应用优化中医辨证方案,强的松龙和科素亚为对照组,观察 6 个月后发现:中医辨证组能显著改善中医临床证候,降低蛋白尿,提高 GFR,降低 IgA 肾病风险指数,总有效率 71.05%,对照组总有效率 38.89%。
而长达十年的 IgA 肾病患者随访发现:单纯镜下血尿型 IgA 肾病并非肯定预后良好,出现高血压、肾间质病变提示预后差。396 例慢性肾脏病(CKD1-2 期)蛋白尿中医优化治疗方案验证和推广应用研究,270 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脏病(CKD3 期)临床前瞻性双盲研究,分别观察 6 个月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治疗组和健脾清化方显著改善中医症候、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中医研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何立群教授团队创新建立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体内外研究平台,明确了中医药防治机制。团队建立慢性肾脏病免疫炎症评估模型、疗效预测模型,从肾脏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和免疫炎症等分子生物学等角度系统揭示 " 清化祛瘀 " 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抗肾纤维化调控新机制。
研究平台发现:下调 NF- κ B 和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可抑制 Smad2/3 基因敲除小鼠肾纤维化。而抑制 FSGS 大鼠肾脏白介素及影响因子过度激活,调节 CD4+/CD8+ 比值和细胞免疫因子,可抑制免疫介导的炎症损伤导致肾纤维化等。
通过系列研究团队建立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平台,形成基于临床促进科研转化和理论创新的中医药研究模式,引领了中医肾病学科发展。记者获悉,团队牵头制订慢性肾脏病辨证分型和疗效评价的行业标准,制订肾病诊疗指南 2 项,中医临床路径 2 个。而慢性肾脏病中医诊疗方案在全国 80 余家单位推广,来自海内外约 20 个国家和地区获益,就诊人数累计超过 260 万人次。
实现专利成果转化造福海内外更多病家
近 30 年来,何立群教授团队为全国各地培养硕博士近百名,研究成果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 433 篇,其中 SCI 收录 35 篇 , 总影响因子 93.578,专利授权 5 项,主编专著 8 部,实现专利成果转化(合同总额 100 万元),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等 13 家医院推广应用,
而今," 清化祛瘀法 " 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进行推广应用扩大影响。通过推广项目成果,使慢性肾脏病治疗有效率、就诊率明显提高,每年为医院增加了经济效益。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为患者和国家极大地节省了医疗费用,并显著提高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进入透析时间,给慢性肾脏病患者带来福音。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