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展览馆陈列的会议文件中,有一份编号为 146 — I 的手写体《秋白同志报告》。这份报告是大会的第三日,即 1928 年 6 月 20 日,瞿秋白代表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 " 口头政治报告 "。1927 年 " 八七会议 " 后,他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
" 口头政治报告 " 分为 5 方面,一是中国革命问题。谈到中国革命性质、革命阶段和革命失败的原因。二是过去教训。谈到党内存在的机会主义。三是现在阶段。说到盲动主义的危险。四是革命形势。五是党的任务。瞿秋白特别声明," 口头报告 " 是对 " 书面报告 " 中未展开内容部分的详细补充。
这份口头 " 报告 ",大约 3.3 万字,瞿秋白同志共讲了 9 个小时。根据与会者的回忆录记载,尽管报告时间有些长,但报告结束时全场仍掌声不息。从 6 月 21 日开始,与会人员开始对 " 政治报告 " 进行讨论,蔡和森、邓中夏等人先后发言。按照大会议事日程预定,政治报告及其讨论的时间为六天。但是,由于报名发言的代表十分踊跃,大会主席团于 6 月 23 日对讨论时间问题进行了商议,决定讨论时间可以延长。最后,代表们总共用 7 天时间,对瞿秋白的 " 政治报告 " 进行了充分讨论,时而热烈,时而紧张甚至尖锐。
在此之前的 4 月,瞿秋白向中共六大提交了书面报告。
(本报莫斯科 1 月 24 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本文作者:光明日报 文字编辑:李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