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平,曾被评为 2016 年 " 感动中国 " 人物。他放弃三家医院院长职位,建起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守护艾滋病患儿十余年,为他们带来生活的希望。听郭小平讲述国内唯一艾滋病患儿学校的故事。
" 人最怕有感情,有了感情就出不来了 "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因卖血和输血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21 世纪初,通过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孩子开始发病,临汾传染病医院接收了这样一批小患者。
身为临汾传染病医院的院长,郭小平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艾滋病儿童。
突然发病无奈辍学,因为歧视无法正常上学,父母去世无人监管……郭小平目睹了这些孩子治疗之外的困境,他开始在隔离病区开设爱心小课堂,让孩子们边接受治疗边识字读书。
2015 年,郭小平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震惊的决定——辞去担任的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等三家医院的院长职务,成为红丝带学校的专职校长。
" 和孩子们有感情了。人最怕有感情,有了感情就出不来了。" 当很多人觉得郭小平脑子有问题的时候,他自己心如明镜。
" 我们是病人,不是罪人 "
跟随郭小平的,还有他的一些患者,刘丽萍就是其中一位。
翠翠的体内也携带艾滋病毒,她因为母婴传播而感染。
" 跟我这个成年人相比,孩子更无辜。" 翠翠的出现唤起了刘丽萍重生的念头。
治疗结束后,刘丽萍开始在爱心小课堂做志愿者,后来成为红丝带学校专职的生活老师,翠翠也成为红丝带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刘丽萍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她将自己的乐观和阳光传递给孩子们,并向媒体公开自己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身份:" 我不想戴着面具生活,太痛苦了。我们是病人,不是罪人。"
"不伤害别人,这是你的底线 "
郭小平给了孩子们创造了红丝带学校这个避风港,但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健康,还有亲情、快乐和梦想。
2017 年,红丝带学校成立 12 年的时候,16 名最早进入学校的孩子参加了高考,最终 15 名被国内的几所大学录取。
目前,艾滋病仍然是一种病死率极高且无法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医学上依然没有研制出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疫苗和特效药物,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始终存在。
" 孩子是艾滋病的事情一旦暴露了,宿舍他还能住吗?肯定不能住了。" 郭小平让孩子们把药瓶上的字去掉,用普通的维 C 或者其他普通药物包装替代。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 人是要光明磊落、要诚实,但这些都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他不告诉同学,对他自己也是一种心理负担。"
" 能不能帮助社会看你的能力大小,但不伤害别人不危害社会,这是你的底线。"
" 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一定要开心 "
上学期间,翠翠谨记郭伯伯说的两点,保护好自己,不伤害别人。据她回忆,她的一位室友可能在给她叠被子时看到了她的药,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后来室友告诉她,即使你是艾滋病患者,我也不会嫌弃你的。
如果说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是一块厚厚的坚冰,如今在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那里,这块坚冰已经出现了些许的消融。这是大家都想看到的结果。
" 以后不管自己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一定要开心。"
如今,翠翠已经毕业工作,也交了男朋友,她知道通过母婴阻断技术可以生下健康的孩子。现在的她,自信、开朗。
"让他们知道,你是有根的孩子 "
" 他们有的父母已经走了,但我也不能替代,我得让他们知道,你是有根的孩子。人只要心里面装着父母,就是有根的,做任何事心里都会有个牵绊。"
" 我见到他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承担他生命的责任 "
红丝带学校在送走第一批大学生后,又先后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艾滋病孤儿感染者 14 人。大环境的进步,让郭小平对孩子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
" 过去只想把他们拉扯大,现在想他们以后能自己管理自己,体面一点。"
已经考出去的孩子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孩子们,早已把红丝带学校当成了家,每逢寒暑假、节假日,他们都会回到家中,享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郭小平这样形容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绝不是校长跟学生的关系这么简单,也不是普通的家长跟孩子的关系这么简单。他见到我的时候,就已经把他的生命托付于我,我见到他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我要承担起他生命的责任。"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本文作者:央视新闻 文字编辑:董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