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晓雅】美国政府仍在过渡期,美媒又将目光移向中国。
" 将主导美国(未来)外交政策的是中国,而非拜登选择的安东尼布林肯和杰克沙利文。"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24 日以此为题,刊载美国智库 " 国防重点 " ( Defense Priorities ) 研究员理查德哈纳尼亚 ( Richard Hanania ) 的文章称,美国将发现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但这并非因为 2020 年大选或上一次大选结果,而是因为地缘政治和经济现实 ( 主要是中国的崛起 ) 正迫使美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转变。
文章说,传统观点认为,拜登 " 当选 " 总统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关人事的任命就证明了这一点。《纽约时报》此前称预计拜登将结束特朗普的许多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这些政策通常奉行 " 美国优先 ",却被视为 " 美国在世界上所处地位的污点 "。在这种观点下,特朗普政府与以往政府截然不同。而拜登将回归一种常态——这种常态是冷战后的共识,其特征是承诺开放市场,愿意保卫和接触美国的盟友,并渴望发挥美国的全球领导作用。
" 但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特朗普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不能认为上次大选结果将改变美国在世界上的角色。未来几年,美国将发现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但这并非因为 2020 年大选或上一次大选(结果)。相反,这种转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地缘政治和经济现实 ( 主要是中国的崛起 ) 正迫使华盛顿走上这条道路。" 文章提到中国说。
哈纳尼亚还在文章中援引具体数据为证:1990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中国的 17 倍,而如今,中国已经、或将在未来 10 年左右超越美国。" 在华盛顿,‘鹰派’和‘鸽派’就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展开了辩论。‘鹰派’倾向于制裁中国,并加大军事承诺力度,而‘鸽派’则倾向于与中国的邻国进行经济融合。但无论哪一方获胜,将美国实力维持在同一水平的希望都是幻想。"
文章进而具体举例说,美国已对韩国和菲律宾等盟友感到愤怒,因为后者更愿意 " 迁就 " 而非 " 制衡 " 中国,而这种带给美国的挫折感未来还会加剧。文章还尤其提到于本月 15 日正式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称该协定将塑造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政治格局,并 " 巩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中心的天然地位。"
不仅如此," 在上述地区影响范围之外,同样可以感受到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影响力。" 文章认为,中国和伊朗间的关系也让美国施压德黑兰的孤立政策受到了限制。
" 中国的崛起创造出新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现实,而这样的现实不能凭一己之力抹掉。" 文章总结说,未来几年,美国领导人将必须认识到,单方面实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日子已经结束," 东亚的未来将更多地取决于中国而非美国。"
文章最后提醒道,于美国而言,最大危险在于拒绝接受上述现实,而去奉行那些试图维持美国霸权、但实际只会导致更严重的贸易争端甚至战争的政策——而为防止这种最坏情况的发生,应该是那些希望美国外交政策不那么军事化且咄咄逼人的政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