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县新民镇新华村有片 " 不一样 " 的稻田:需要精心呵护的 " 夏管季节 ",竟然看不见一个人下地。撒肥、除草、查看长势……全靠无人机。别人家的地靠人工撒一遍肥,需要五六天时间,无人机照看的 130 亩稻田,撒肥两小时就完事。更神奇的是无人机飞一趟,光谱测试就能显示庄稼缺不缺肥、缺多少。
秋收过后," 无人机稻田 " 丰收了。这片稻田的 " 主人 " 是 31 岁的袁秋野、24 岁的韩庆宇、30 岁的庞宏伟。前不久,他们为这种植模式申请了寒地水稻数字种植管理专利。他们已商定,明年这种 " 数字种田 " 方式扩大到 1000 亩。
当 " 飞手 " 做植保,一天能赚七八千元
合作种植发起人袁秋野是团队中第一个接触无人机的人,2016 年,正在从事餐饮行业的袁秋野经人介绍,学习了无人机操控,成为了一名植保 " 飞手 "。很快,在他的带动下,朋友韩庆宇也入了行。
再后来,兄弟俩就开始琢磨转行了。
转型当代理商,种了 130 亩试验田
2019 年," 大疆 " 开始在县城铺设销售网店,凭借着在 " 飞手 " 领域的 " 江湖地位 ",袁秋野拿下了地区销售代理权,在木兰县城盘下一个店面,转行做起了无人机经销商。
" 飞 " 了多年,各地的 " 飞手 " 都认识这哥俩,换设备、修机器、买配件都找他们,无人机销售的生意很快风生水起,业务逐渐做大。无人机做植保的实操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哥俩凭借多年经验,动手修改机器参数,小成本解决大问题,他们在行业内名声日盛。
一个偶然的机会,袁秋野和韩庆宇遇到一位老朋友——本地种田大户庞宏伟,听老朋友抱怨,如今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招工越来越难。哥仨越唠越贴心,觉得这是一个深度合作的难得商机。
三人商定,庞宏伟拿出 130 亩稻田做试验田,由袁秋野和韩庆宇提供无人机种植管理。说干就干,袁秋野和韩庆宇在原销售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哈尔滨三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庞宏伟将水稻种植合作社升级,成立了哈尔滨宏伟利达粮食贸易有限公司。
袁秋野算过一笔账:以喷叶面肥为例,无人机 2 分钟走一趟,人工要半小时以上。130 亩地,一个夏天施肥除草起码需要 5 遍,无人机能节省几百个人工。
担心土地积温不够,三兄弟今年没敢选高产水稻品种,秋收一测产,平均亩产在 900 斤以上。" 这个产量不低了,刨除每亩地节省的人工钱,这产量比打 1300 斤粮的地剩钱都多。" 庞宏伟说。
引进多光谱遥感技术,开启 " 数字种田 " 模式
为了增加植保无人机续航里程和载重量,三兄弟将无人机负荷参数进行了多次改良,他们的无人机可携带 30 公斤负重,播种、施肥、除草、管理全程实现数字化。
看着三个年轻人双脚不沾泥,就轻松搞定了 100 多亩地,乡亲们都来瞧稀奇,大伙都说:" 动动手指不费啥劲,明年把我们的地也种了呗。" 庞宏伟来者不拒,全都笑着应承下。
今年 " 无人机稻田 " 的产量能这么好,全靠 " 多光谱遥感 " 监测技术,抚摸着掌心一款小巧的白色无人机,袁秋野说:" 这是省内的第一台‘多光谱遥感’无人机,市场价十几万元。如今全省也只有 3 台。在地里飞一趟,6 个摄像头就能监测出庄稼缺不缺肥、缺多少。比如氮肥多了,画面就会发黄,一目了然。"
前不久,三兄弟将团队自主研发的 " 寒地水稻数字种植模型 " 申报国家专利。该技术的优势在于播撒均匀、出苗全、抗倒伏、除草彻底等,同时可节省大量人工。
袁秋野说,今年的米卖得不错,不过哥仨没分钱,而是商量好将收益都用来购置新的机器,为明年大干做准备。明年,他们打算把无人机稻田扩大到 1000 亩。其实,他们本可以种更多地,但考虑 " 数字种田 " 还需要数据积累,觉得不宜把步子迈得太大,毕竟农业关系民生,每一步都要走得慎重。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陈云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