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鹤岗房价崩盘开始,到鹤岗买房就成了个笑话。
但就在前几天,一篇名为《流浪到鹤岗,我五万块买了套房》的文章火了。
很多人本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勇士,愿意如此以身犯险,但仔细看了他的故事,却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买房的是位常年漂泊的海员老哥,舟山人,但舟山房太贵,只能东奔西跑租房度日,一直安定不下来。于是后来干脆另辟蹊径跑去鹤岗,用全部积蓄 5 万块买了套房。
尽管很多人可能还是看不上鹤岗的房,但这位老哥的买房故事却在一个百度贴吧中引起了很大轰动。这个贴吧聚集着众多当代流浪者,名字就叫作流浪吧。
在主流话语体系之外,人们很少能想到,在百度贴吧里隐藏着一个流浪者聚集社区,且人数不少。关注用户 23 万,累计发帖 545 万。
最初,流浪吧由一群追寻自由的理想主义者建立的。这群人属于流浪吧中的原教旨主义流浪者,如同凯鲁亚克描绘的那样,装上简单的行李,便踏上旅途,去各地流浪。
这些人并非无家可归,也没有沦落到社会边缘,但信奉 " 不能太有计划,不能带太多本金,否则就成了旅游 " 的准则,过上了一种落魄但诗意的流浪生活。
所以最初的流浪吧,更像是流浪者文学创作平台,吧友们会写诗,搞文学创作,抒发人生感悟。虽然早期的帖子已不可寻,但至今仍有一批以快乐流浪为宗旨的吧友们继承了他们的精神衣钵。成为了流浪吧的精神支柱和导师,奔走在流浪的第一线。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批新的流浪者加入进来,流浪吧的构成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后来的流浪者们,大部分是由于生活所迫,被逼着走上流浪的道路。他们的日常生活,可就远不如原教旨流浪者的生活那么惬意洒脱。
有的流浪者,做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钱,只得跑路。
由于他们很难有机会受到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也很难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只能像候鸟一样不断流浪,去往能生存的地方。
他们最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搞钱。流浪者很少选择做长工,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还特别熬人,还不如去过更无拘无束的日子。所以,当难以维持生计的时候,他们便会选择 " 挣挂逼钱 "。
常见的职业有外卖员、场地保安、快递分拣,狠干一个月,足够两个月吃饭有保障。
如果不想挣挂逼钱,也可以选择 " 打宝箱 ",只要起的比环卫工早,就能抢先一步从垃圾箱中翻出塑料瓶卖钱。
有时甚至不用捡瓶子,垃圾箱里的烂杭椒、剩猪肉,也能让老哥们饱餐一顿。
所以流浪吧最瞧不起的,就是 " 家里蹲吧 "。因为那里聚集的人们明明有劳动能力,却赖在家里啃老。
而在流浪吧内部,虽然成员构成复杂,彼此间却十分团结友爱,互相亲切称为 " 浪友 ",常常会彼此鼓励,打气。
但是这种和谐气氛,在鹤岗买房贴出现后,倏忽就被打破了,浪友间出现前所未有的意识分歧,不少人坚定流浪的决心,开始被买房安居的美好未来所动摇。
在鹤岗买房事件爆发之前,流浪吧中关于买房的讨论就是存在的。
在流浪吧中,结束流浪生活被称为 " 上岸 ",而三亚则是当之无愧的上岸圣地。这里暖和秀丽,永远不会入冬,旁边就是三亚湾,简直不要太完美。
但三亚虽好,绝大多数流浪者却无法承担这里的生活成本,来了也只能选择住桥洞。
所以年初鹤岗房价白菜价的消息传出后,鹤岗和伊图里河成为另一批浪友们新的归属。
这些城市位于东北或内蒙,属于人口外流严重的三四线小城,人少房价低,完美。
但不管房价如何低,流浪吧网友对买房还是存在质疑。究竟是去三亚睡桥洞,还是到鹤岗搏一套房,成为近年来流浪吧争论的焦点。
房价、物价低廉的鹤岗,让他们看到了上岸的希望,俨然有成为新总部的势头。
看到有同胞顺利 " 上岸 ",有些手头不算太紧,又极具行动力的老哥,立刻定了车票,跟着要去鹤岗定居。
没想到一入场,就赚了。
但这两种争论的声音,很快便淹没在流浪吧高涨的买房热情中。
更多的流浪吧老哥,在看到鹤岗上岸的帖子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觉得虽有过艰难、困苦,但好像安稳的生活好像也没有那么遥远,只要自己肯加把劲。
想要上岸,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北方谁衰败的工业城市、南方边陲县城。三五万,在北上广也许只能买来一平米,但在这些地方,足以让他们拥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家。
他们想要的不过是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能安稳度日,生病了有医院去,饿了有便宜的食物吃。就像一位浪友曾说过的那句话:
" 如果能有个归宿, 谁会想流浪?"
编辑:小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