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
很久没看到情感这样细腻的电影,如潺潺溪流,润物无声。
凛冬将至,能看到这样一部温情的电影,太幸福。
印象中那天看完电影的南京很暖,转过头一想其实暖到我的不是太阳,而是电影。
《别告诉她》
影片先后在圣丹斯电影节以及北美上映,导演是位华裔导演。
虽说看着特别国际化,但其实影片的本土化做的相当落地,不仅讲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一些细节上的考究也颇为让人赞叹。
譬如女主刚从美国飞回长春,一出机场便有数个大哥大叔围上前来," 走不走 "" 去哪 ",这样的真实一下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真实,是《别告诉她》最强大的武器,随着故事的进展击垮我们一层层的情感防线。
《别告诉她》所讲述的,是一位奶奶被诊断出罹癌。
患癌者,死之将至,往往杀死他们的不是癌症,而是恐惧。
所以家人们选择隐瞒奶奶,不告诉她,让她开心地走完最后一段路。
就这样,碧莉与家人想法的矛盾冲突,铸就了这场戏。
家人们以为大孙子办婚礼为由,各自奔赴回奶奶身边。
大儿子从日本回来,小儿子从美国回来,加上一直在奶奶身边的侄女一家,因为奶奶的这场重症,这个阔别了不知多少年的大家庭再次相聚。
从这一点来说,我看到了太多中国家庭的影子。
大意是指第一代直系亲属来往很亲密,他们的下一代就和表亲差不多了,来往没第一代那么密切了,而三代四代都是第一代的孙辈了,到了这一代基本已经宣告疏离。
《别告诉她》里,虽然碍于两个儿子早早出国的缘故,使得两兄弟间家人的关系本就不如一般家庭亲密。
但我们也看得出,这一大家子人完全是因为奶奶的存在才能聚在一起。
倘若哪天奶奶不在了,他们之间大概率会疏离起来。
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今过年一大家子人能聚在一起的,大多是因为家里还有老人。
如果主心骨不在了,那么之后便很难会相聚。
看着热闹和睦的一家人,实则只是因为奶奶病重的缘故才聚在一起。在这之前,大伯甚至已经 25 年没有回家。
看着有些荒唐,但分明又是不可反驳的真实。
对中国式亲情的把控,《别告诉她》做的太棒。
碧莉一家临走的时候,奶奶和碧莉单独待在屋子里,塞给了她一笔钱。
这一处的细节,太戳人心。
小时候每年去外婆家的时候,她都会挑一个没人的时候,把我叫到屋子里,然后塞给我些零花钱。
问过身边很多伙伴,他们也都有着类似的情况。
爷爷奶奶那一辈的老人总是喜欢攒钱,唯一的支出似乎都在孙子辈身上。
以往的影视作品中,你很少会看到这样细微真实的场景,这不能说明别人看不到,只能说是《别告诉她》太会抓人。
中国式隔代亲情的亲昵,在《别告诉她》里一览无余。
对于这种事情,其实很难制定一个具体的准则去界定它的好与坏。
告知实情是为患者好,不告知也是为患者好,在谎言与真实间纠结,于善良与罪恶中徘徊。
事实上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更偏向于 " 别告诉她 "。片子里从美国回来,起初执拗地想要告诉奶奶实情的碧莉,最终在周围人的感染下也接受了这种做法。
影片有一处我感触特别深,当奶奶让保姆去医院拿诊断书时,碧莉第一个冲出了大门,她要阻止保姆将诊断书拿给奶奶,一定不能让奶奶知道实情。
碧莉在街头全力奔跑追赶保姆的样子,仿佛是在拼命追赶奶奶离去的步伐。
我们明白自己无力抵抗死神,所以当生者仍在世的时候尽力去给予她最大的欢喜。
这便是身为亲人的我们,所唯一能做的事,也是《别告诉她》的最后,碧莉所悟出的道理。
有关镜头、有关配乐,《别告诉她》值得称道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但在它所传达的温情面前,这些客观的优秀,突然显得那样苍白。
在冬天看这样一部温暖的电影,体会独属中国人的亲情关系,感受人与人的悲欢离合,在影院旁人注意不到的地方让眼泪肆意流淌。
11 月 22 日,影片正式公映那天,我想我会二刷,或去经历真实,或去回味温暖。
最后,影片的结尾还有个彩蛋千万不要错过。
那可是个值得一公升眼泪的超幸福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