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内容加热玩法早已成熟的当下,微信公众号终于要补齐投流能力了。

事实上,这并非公众号首次尝试支持创作者对内容 " 加热 "。此前在 20224 年 7 月,公众号就曾面向粉丝规模在 1 万以下的中小内容创作者内测名为 " 内容助推 " 的服务,支持创作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相应内容投流。只是彼时相关服务并不需要创作者花费真金白银,而是与公众号的 " 成长助推 " 服务配套,消耗的是官方奖励的流量券。

具体来说,公众号既然想要向创作者卖流量,自然就要先解决流量来源问题。然而相关数据显示,2017 年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平均打开率曾高达 10%,但 2020 年便已降至 1-2%。
因此近年来公众号围绕信息流所进行的调整,或许就是在为此举埋下了伏笔。据了解,早期公众号信息流只会展示用户关注账号所发布内容,且按时间排序。但随后公众号信息流的时间轴被打乱,并开始折叠部分用户已关注账号的内容,转而加入由平台推荐、未关注账号的内容。此后,公众号信息流又引入社交推荐思路,例如引入 " 朋友推荐 "、" 朋友看过 " 等设计。

而且目前公众号也有意押注短短图文内容,其早在 2023 年就已上线图文模式。到了今年,公众号对短图文内容明显有进一步加快。例如在上半年,公众号开始支持创作者在手机端通过微信 App 创建和发表文章、短图文等内容,无需再通过网页版公众平台或订阅号助手 App。这无疑就降低了创作成本、为个人创作者 " 铺路 ",本质则是降低短图文创作的门槛。
但长期以来,公众号的内容生态并非如此,所以究竟能否凭借短图文再次迎来繁荣,还有待时间的验证。而且即使抛开与小红书等平台的外部竞争,身处微信这个超级 App 之中,也就意味着公众号需要面临用户注意力被分散的挑战。毕竟从基础的社交场景到朋友圈、小程序、视频号,微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换而言之,尽管用户每天微信花的时间很多,但分到公众号的时间却可能已经不断变少。

尽管广告确实是互联网行业的经典变现手段之一,但公众号和创作者显然不能只靠这一种变现方式,毕竟用户对广告的忍耐程度终究是有上限的。
其实在 " 宇宙的尽头是带货 " 的当下,公众号也有让创作者带货的想法。据了解,随着公众号与微信小店的关系日益密切,创作者带货的门槛也一再降低。但不幸的是,不论微信自己、还是擅长种草的小红书,如今在电商领域走得都并不算快。

当然,任何时代都不缺想要掘金的人,而且公众号即便已经不及当年,但仍有家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投流能力的补齐,这一平台的内容竞争大概率将会更加激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