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 OpenAI 的 ChatGPT 问世以来,关于 AI 冲击职场可能会导致大家失业的声音就不绝于耳。经过这几年的迭代,如今 AI 在能力上也迎来跨越式发展,因此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试将其引入工作流。
比如,亚马逊正计划实施该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将一次性裁撤超过 3 万名员工,原因则是他们开始使用 AI 来完成原本由人类执行的任务。事实上,亚马逊的这一决策并非孤例,尝试用 AI 代替人类以降本增效的情况在各国此起彼伏。

Visier 将这种情况形容为 " 企业与 AI 之间的冷静期 ",反映出企业面对 AI 工具实际能力和局限性的现实。尽管一些公司在引入 AI 后,确实能在部分流程提升效率,但真正的问题在于 AI 通常只能接管任务,而不是接管岗位。并且搭建 AI 基础设施,包括硬件、数据系统,以及安全框架,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这些支出的实际费用往往会远超预算。
于是,当 AI 无法顺利接入工作流后,企业就只能重新召回被裁员工。这就好比当初马斯克入主 X 时也进行了大逃杀式的裁员,可 X 却直接陷入瘫痪,后续马斯克被迫重新将被裁的骨干给请回来。

有趣的是,世界经济论坛的相关研究表明,50% 到 60% 的典型初级任务(报告起草、研究综述、代码修复、日程安排、数据清理)已经可以由 AI 完成。可是理论与现实为何会出现偏差呢?即使抛开零售、能源、工业制造、农业等传统行业,在科技、媒体领域 AI 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如今 AI 在大规模取代岗位的同时,却又为人类创造了新工作,来清理 AI 留下的烂摊子。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写作者、数字艺术家不再是 " 从零创作 ",而是弥补 AI 在复杂任务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即看起来像完成了工作的伪成果,也就是 "AI 工作垃圾 "(Workslop)。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 AI 产生 " 垃圾 " 几乎不可避免,这是由 AI 大模型的底层逻辑所决定的。
由于 AI 吸收的知识体系是靠海量质量参差不齐的文本统计权重,而不是像人类一样、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构建出来的强鲁棒性和平滑性的知识网络。以至于所谓的 AIGC,其实是 AI 大模型从万亿参数组成的数据库中,围绕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将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再生成内容,而检索 + 拼接这一组合带来的结果就一定会出现与物理世界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是 AI 幻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 AI 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其实是一种另类的 " 知识诅咒 "。诸如 " 一直觉得 XX 大 V 很厉害,直到他说到了我的专业 ",这是互联网上网民吐槽大 V 翻车时常用的说法,毕竟没人是全知全能,所以就会在不熟悉的领域露怯。
但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类往往只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高谈阔论,可 AI 就不一样了,因为它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人类希望打造全知全能的工具。

人类员工在修复 AI 工作结果时,相当于是不断给既有目标中添加约束条件,最终筛选出想要的结果。那么问题就来了,人类员工为什么不直接给 AI 设计一个结构化、标准化,且严谨的目标?其实答案是具备这种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少之又少,毕竟当下许多企业使用 AI 是希望代替初级职位,而不是给自己找一个 AI 管理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