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出差全国各大城市不少,到杭州也不少。在掌柜看来,综合教育、医疗、政府效率等公共资源,宜居、经济、人才聚集与落户要求等综合考量,杭州都是年轻人值得追梦和安居之地。
杭州六小龙崛起之后,2025 年年初掌柜曾以访学的方式重新走进杭州,9 月又以观察者身份走进杭州、金华,以更系统全面地解码杭州乃至浙江新经济魅力。
作者:大掌柜黄利明
当武林商圈的霓虹又一次点亮千年运河的夜晚,当中欧班列的汽笛声穿透金义新区的晨曦,杭州这座被数字与人文共同浸润的城市,正以一种更立体、更系统的方式,静默而坚定地重新定义着自己。
2025 年春节火遍全国的 " 杭州六小龙 " 传奇还在继续,并引来了更多潜龙在渊的小龙人们。这座城市以及这片区域的吸引力,不仅是产业机会,更是一种完整的工作、生活、创新、创业乃至追求梦想的综合舒适体验。
今天的杭州乃至浙江,不再依赖单点突破的叙事逻辑。它正以京杭大运河与中欧班列为全球贸易双动脉,以文化为基因、以科技为引擎、以制度为土壤,编织一张贯穿商贸、制造、科技与治理的立体经济网络——这不是某个产业的独舞,而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系统进化。
商贸 " 武林 ":消费竞争力 TOP10
武林商圈的故事,早已超越 " 寸土寸金 " 的想象。
在这片仅 1.37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24 年仅天水街道就创造税收 39.18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1.05 亿元,亩均税收持续领跑全省。更值得关注的是,武林 CBD 作为浙江唯一代表,跻身福布斯中国中央商务区消费竞争力 TOP10。武林 CBD 的表现不是偶然,而是系统能力的体现。
在这个系统里,顶流商场矩阵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生态协同。杭州大厦、银泰百货、国大城市广场、杭州中心以及即将崛起的恒隆广场……它们不是彼此割裂的 " 商业孤岛 ",而是在定位互补、客流共享、文化共融中形成一个有机的 " 商圈生命体 "。
而真正体现商圈韧性的,是 " 主街 " 与 " 后街 " 的共生逻辑。在狮虎桥路,一条仅 280 米长的 " 古着一条街 ",通过对复古文化的精准挖掘和现代表达,创造了独特的消费场景。它不仅是主街商业的差异化补充,更是激活商圈毛细血管的 " 后街经济 " 样本,成为都市年轻群体的 CityWalk 打卡地。
这种 " 大商场顶天立地,小街区铺天盖地 " 的生态,正是杭州商贸经济的真实写照:2025 年上半年杭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85 亿元,同比增长 6.0%。而 2024 年杭州人均消费支出达 4.5 万元,已位居全国第三。其背后,是文化赋能商业的乘法效应——商业不再只是交易场,更是体验场、社交场和文化场。
双线奔流:运河与班列的 " 双循环 " 战略支点
京杭大运河的河水依然静静流淌,但杭州的开放格局早已跨越大陆、连接海洋、走向蓝天。一季度浙江省外贸进出口达 1.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7.3%,对全国增长贡献率达 66.4%,居全国首位。而今年 1 — 8 月杭州外贸出口更是增长 10.9%。
在金华金义新区,华东国际联运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枢纽——它是服务国家战略、赋能长三角的 " 超级流量入口 "。今年上半年,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平均每天发运集装箱 720 个标箱,同比增长了 11.1%。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中欧之间的 " 时空距离 ",更重构了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模式。
而这与京杭大运河形成了深刻的历史呼应:一条是千年内贸网络,一条是现代外贸通道;一条承载文化,一条承载物资——两者共同构成了杭州 " 双循环 " 的战略支点。
数据是最直观的注脚:2024 年,浙江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 5 万亿元大关,占全国份额迈上 12.0% 的新台阶,9.5% 的出口增速,继 2023 年后再居东部沿海主要省市首位。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依赖单一市场,杭州正在更高维度上参与全球竞争。
智造跃迁的科技突围
在萧山江南科技城,圣奥科技的智能工位正在重新定义 " 中国制造 " 的内涵。圣奥科技全球智能办公系统订单量同比增长 25%,其新一代 AI 工位系统已进入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服务客户包括 50 余家世界 500 强企业。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在智能制造与科技创新领域表现强劲。今年一季度,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 1073 亿元,同比增长 7.0%,比上年全年加快 3.0 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9.0%、9.4% 和 11.6%,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带来 " 硬核 " 支撑。
这些数据背后,是杭州制造业从 " 量 " 到 " 质 " 的深刻变革。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最新报告,杭州规上工业企业数改覆盖率达 81.79%。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截止 2025 年 1 月,杭州市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正式突破至 30 家。
杭州产业新格局,核心在于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下的智造跃迁。在企业层面,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加速;在产业层面,形成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生态层面,打造了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杭州乃至浙江的智造跃迁,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系统性的产业生态重构。这里正在证明:真正的创新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
数字生活:当 " 西湖遇见敦煌 "
杭州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经济活力,更在于生活品质的持续升级与重构。
在文三数字生活街区,曾经的 " 电脑一条街 " 已完成惊艳转型。如今,它围绕 " 数字、生活、打卡、流量、年轻、全时 " 六大主题,以 " 数字内核 + 潮流 IP+ 沉浸互动 " 理念构建未来数字生活场景。
在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人脸打卡互动装置可实现实时语音交互与虚拟人对话;" 黑神话悟空 " 全球首家官方合作体验空间,集文创售卖、展示、游戏互动于一体;街区年落地沉浸式主题活动近 50 场,日均客流超万人次。
而更令人新奇的是 " 西湖遇见敦煌 " 项目。在文三路地铁出口附近的书香艺术空间,西湖区与敦煌两地战略合作,通过 VR 技术让体验者穿越至莫高窟第 285 窟,实现两大世界遗产在虚拟空间的对话。
治理创新:场景创新服务中心
杭州的经济活力,离不开其制度创新的土壤。
2025 年 6 月,西湖区成立全国首个 " 场景创新服务中心 ",采用 " 政府搭台、市场运作 " 模式,发布人工智能、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场景机会清单,为新技术提供 " 实战沙场 "。
其运行逻辑非常清晰:" 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 "。让技术在真实反馈中迭代升级,最终从高冷实验室走向市场、走进生活。
截至 2025 年 8 月,通过品牌活动 " 西湖链链看 ",西湖区已服务企业 400 余家次,举办相关活动 160 场,落地项目金额达 3.56 亿元。这种机制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培育模式——政府不再是简单的政策制定者,而是创新生态的搭建者、应用场景的开放者、技术市场的促成者。
人才与宜居:城市的温度
人才 " 用脚投票 ",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终极证明。
2024 年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居于二线城市榜首,近 5 年人才净流入保持在 1.2% 以上。2024 年杭州常住人口 1262.4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0.2 万人。
随着杭州六小龙在 2025 年春节的爆火,杭州的人才吸引力和人口净流入预期还在增加。吸引他们的,不仅是产业机会,更是一种完整的工作生活创业的综合舒适体验:
在灯芯巷社区,24 小时 " 不打烊 " 服务已坚守半个世纪,社区食堂、芯书房、健康小屋构建了温暖的生活共同体;
在皇亲苑社区,丰子恺艺术被融入墙绘与公共空间,健身公园、乒乓球馆、儿童乐园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幸福场景;
在金漪湖畔,无人驾驶小巴已累计接待乘客上万人次,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可感可乘的服务与生活。
城市进化论:杭州的答案
从京杭大运河到中欧班列,从武林商圈到金义新区,从圣奥科技到文三数字街区——杭州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本。
这座用代码编织未来、用文化浸润生活的城市,正以其实体经济根基、数字创新基因、对外开放胸怀、制度创新勇气和宜居生活品质,向世界展示着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进化论:
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一时爆红,而在于持续进化;不在于单项冠军,而在于系统优势;不在于规模扩张,而在于质量跃迁。
2024 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6305 亿元,同比增长 7.1%,占全市 GDP 比重达 28.8%;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3448 亿元、同比增长 6.5%。这两大支柱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而当古老运河遇见数字丝路,当传统制造遇见智能革命,当文化基因遇见科技赋能——杭州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多维的、可持续的答案。
这或许就是 " 杭州六小龙 " 之后,这座城市这片区域更值得被讲述的故事:不是某个企业的传奇,不是某个产业的爆发,而是一座城一个区域的系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