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南京 vs 苏州:不谈比赛,谈他们背后是怎么搞经济的

7 月 5 日,苏超最有影响力,最有话题度,最能造梗的比赛来了。

南京 vs 苏州,一个是省会老大,一个是省内 GDP 老大。

这两个城市的恩恩怨怨,是非曲直,难以论述。

但全国网友无不注意到,这场比赛,会在很大程度决定谁才是 " 江苏一哥 " 的称号。

所以比赛之前,南京奥体地铁站就打出了 " 和气生财、踢苏州不算 ", " 输谁都可以,绝不能输苏州 " 的标语。

而后苏州立即反击:" 首先比赛第一,其次 GDP 第一 "," 南哥,输球没关系,大不了去隔壁当省会 "。

球赛的武斗还没开始,城市的文斗就拉开了序幕。

南京 vs 苏州,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武侠大师金庸曾根据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创出了一个武学理念:

无招胜有招。

其意是忘掉剑招,以剑意取胜,去形留神。

在中国各大省份中,江苏省会首位度低,已经是一个 " 公开的秘密 "。

因为南京的首位度(GDP 占全省比重)只有 13.5%,远低于成都(36%)、武汉(35%)等典型的强省会。

十二个地级市,别说不服南京了,彼此之间那是谁都不服。

从历史角度看,江苏十三市中有十二座曾为古代都城或近代省会(如苏州为吴国都城、镇江民国时期为省会),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各市强烈的文化自信与独立发展意识。

康熙年间,取 " 江宁 "" 苏州 " 首字命名江苏,就已预示江苏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二元分立格局。

从经济角度看,苏州有 2.6 万亿的 GDP,远远超出成都、杭州、武汉等一众 " 新一线 "。

其余十二个地级市的 GDP,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市,5 城 GDP 破万亿,哪怕是排名靠后的宿迁、连云港,拉到中西部,也是一个省会城市的体量。

财大,自然 " 气粗 ",所以 " 省会首位度 " 理论在江苏基本失灵。

但正是这种弱省会的格局,却孕育出了中国最健康的区域经济生态。

过去我们常说,要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江苏就是一个非常均衡,城乡差距不明显的省份。

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江苏十三市均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集群,苏州的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 6.8%,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占全国 12%,常州新能源、徐州重工机械也是各领风骚,南京更是 " 六边形战士 ",大国重器、高端装备制造、6G 通讯……应有尽有。

软件谷总部经济园。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也正是因为各自拥有自己的全国性的特色产业群,所以江苏十三个地级市都有自己各自的 " 跨省虹吸力 "。

比如南京辐射芜马滁形成 " 徽京圈 ";苏州可以跨省吸纳上海、浙江的高端人才;徐州则成为河南山东之间的经济迁徙枢纽,网友高呼 " 徐老大 " 带头组建 " 淮海省 "。

此外,我们可以从地图上发现,长江与京沪铁路构成了一个 " 黄金十字 ",可以让江苏沿江城市(南京、镇江、苏州等)均能通过内河港口直连全球市场,形成 " 虚拟海岸线 "。

这种均质化的地理优势,使苏北的连云港、盐城等城市与苏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需依赖省会资源倾斜即可独立参与全球分工。

如果说虚拟货币的大火,源于金融上的去中心化,那么江苏的厉害,则是资源去中心化。

正是因为各自都有自己产业特色,十三地级市不需要仰省会之鼻息,甚至很多县级市,放眼全国,都有自己的一片江湖地位。

比如昆山、江阴等 " 千亿县 ",以企业主导创新闯出了自己的名声,还有灌云、宜兴等具有独特产业特色的县级市,一个县就能影响全国的商品供给,而且彼此之间,还形成了 " 错位互补 " 的系统。

图片来源:城市财经

相反,一些省份的省会城市,却过度吸取周边地区,拿走了资源和产业的大头,省内地级市敢怒而不敢言," 高首位度 " 的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所以说江苏无省会,胜有省会。

它的本质,是把省会功能拆解为十三市的共同担当:苏州成为经济前锋,南京扮演中坚枢纽,徐州守护苏北腹地……

正如长江支流汇成洪流,真正的繁荣,不是点亮一座灯塔,而是让每座城都成为光源。

众所周知,江苏是一个发展十分均衡的省份,但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在 90 年代前后,江苏省内区域经济梯度差距依然明显,全省 80% 以上的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都集中在苏北。

1995 年,江苏省建立 " 五方挂钩 " 的机制,在坚持全省一盘棋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苏南发达县市,与苏北经济薄弱村建立挂钩帮扶关系,开展了 " 江苏模式 " 的定点扶贫。

这是对 " 共同富裕 " 的最早践行。

多元的经济引擎,是江苏经济的韧性之源。

2024 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 13.7 万亿元、增长 5.8%,增量全国第一。

年初,高层就在江苏代表团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

怎么打头阵,如何走在前?苏超就是江苏承担 " 挑大梁 " 的一次跨越式尝试。

一场苏超,带动江苏十三太保在全国持续出圈,很多人都是因为苏超的话题,知道了江苏的美食、高科技、以及一个县都有国家级体育场的实力。

可容纳 6 万多观众的南京奥体

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别的省份到底有哪些地级市,提到山西,可能只会想到太原,提到河北,只会想到石家庄。

但是江苏十三太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苏超踢的不是球赛,而是经济赛,发展赛。

每次球赛前的斗嘴斗梗,本质是城市 IP 的塑造:

互相阴阳之中,南京盐水鸭、扬州早茶、苏州园林等地域符号被巧妙植入,廉价的门票背后,是地方文旅润物细无声的植入。

虽然苏州用 " 徽京梗 " 调侃南京,但另一头,不正是证明南京的跨省辐射力广吗?

淮河、长江、大运河分割出吴文化、江淮文化、中原文化三带,现在这个三带正通过苏超,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团结。

例如扬州邀泰州 " 常回家看看 ",折射的就是文化同源的城市亲情。

南京地铁标语 " 输谁都不能输苏州 " 与苏州 " 比 GDP" 的隔空互动,实则是双城自信的幽默表达。

回过头来看南京与苏州的这场比赛。

之所以火药味十足,就是因为比赛凝结的信息量太多。

这两个城市,是中国区域发展中罕见的双城竞合样本,在 GDP 规模、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上既激烈较量,又深度互补。

南京保留着大国重器和重工业的命脉,此外金融业占比达 14.8%,政策留白空间充裕。

相比之下,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则高达 4.7 万亿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三大新兴产业贡献超 40%,但外资依存度高达 49%,且面临土地开发强度达国际警戒线(30%)的瓶颈。

南京依托 53 所高校和 14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基础研究领域占据优势——在校大学生 98 万人(研究生占 31%),两院院士 81 人(苏州的 4.6 倍),应届生留存率 72%(苏州 54%),其人才厚度支撑了整个江苏创新基建。

而苏州则以规模化制造见长,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 15%,但核心部件进口依存度高;生物医药产值 5000 亿元中,CDMO 代工占比高,创新药比重少。

南京大学在苏州兴建校区,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定向培养人才就是证明。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相互成就。

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的 6G 技术赋能苏州卫星互联网制造;苏州工业机器人产线也在为南京车企提供智能装备。

两者在表面上是互相不服,但背地里却在组团打怪。

数据来源:召募智慧招商系统

此外,在每场苏超赛事开幕前,我们也能看到各大城市不遗余力的推介自己的城市特色产业。

比如扬州直接飞机开幕,常州大恐龙入场,南通则宣传足球场馆建设能力……

十三个城市共同发力,让体育赛事成为产业秀场,共同做大产业经济。

如今,想赞助苏超的企业已经从夫子庙排到了寒山寺,像菜鸟这样的大牌想进来,都得赔着笑,讨着好。

所以,哪有什么你输我赢,苏超的每一个城市,都是赢家。

" 苏超 " 的火爆,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新型城市经济共创做大的样本。

不是南京 vs 苏州,也不是扬州 vs 泰州,而是在 pk 的过程中,赛出自己的城市风格,赛出自己的城市魅力,赛出自己的经济火花。

这场全民参与的 " 斗梗 " 狂欢,让十三市的城市形象无比鲜活,火爆全网。

区域发展从不是零和博弈,十三太保正在用一场纯粹的足球联赛证明:" 表面相杀、内核相亲 " 、" 散装是形,团结是魂 ",才是散装江苏的本质。

" 苏大强 " 的终极竞争力,在于每个城市都有底气,有勇气说出那句:" 赢的城市,可以当省会!"

因为无论胜败,都是江苏的胜利。

无相商业趋势

无相商业趋势

聚焦新经济,解构新消费,洞察新趋势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