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前三季研报罚单大数据出炉,57 张罚单涉 29 家券商、58 名从业人员,上海地区罚单最多

财联社 9 月 30 日讯(记者高艳云)三季度即将结束,频发的研究业务违规罚单,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截至 9 月 30 日,今年前三季研究业务罚单总计 57 张,波及券商 29 家,浙商证券罚单最多为 4 张,7 家券商的罚单数量达到 3 张,分别是民生证券、国融证券、国盛证券、中信建投、中天证券、太平洋、国泰君安,10 家券商罚单数量为 2 张,10 家券商罚单数量为 1 张。从被罚人员数量来看,多达 58 人被罚。

内控问题是研究业务违规主要问题之一," 内控不规范 " 成为罚单关键词;出具警示函是主要罚单类型,占比高达 87.5%;上海地区的罚单最多,占比达 17.86%,其次是北京、浙江、深圳、广东;罚单对象中不乏明星分析师,研究所负责人多受到 " 牵连 ",因管理问题遭罚。

研究业务 " 双随机 " 现场检查情况效果明显,各家券商加强研究业务合规质控,研报专题培训几成券商 " 标配 ",中小券商更需关注未获资格却提前上岗情况,分析师在发表言论观点方面更趋谨慎,研报发布节奏似有放缓之势。

" 内控不规范 " 成研究业务罚单关键词

内控问题是券商研究业务罚单频频提及的突出问题," 内控不规范 " 成为罚单关键词。

易董数据统计显示,从违规类型来看,其他违规行为较多为 18 张,占比达 32%;其他内控不规范罚单有 7 张,占比为 12%;" 出具的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制度建设不规范 " 涉及的罚单为 4 张,占比为 7%;" 制度建设不规范,其他内控不规范 "" 制度建设不规范,其他内控不规范,其他违规行为 "" 未建立信息形成留痕机制,制度建设不规范,其他违规行为 ",这三类罚单分别有 3 张占比同为 5%。

从处罚类型来看,主要包括出具警示函、监管谈话、责令改正三种类型,其中出具警示函罚单多达 49 张,占比 87.5%;监管谈话有 4 张,责令改正有 3 张。

从地域来看,罚单涉及 17 个地区证监局,其中上海证监局出具的罚单最多达 10 张,占比 17.86%;其他紧随其后的是北京证监局(6 张)、浙江证监局(5 张)、深圳证监局(5 张)、广东证监局(4 张)。

罚单处罚人员广泛,既有明星分析师,也有负有管理责任的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如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国泰君安及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所长贺燕青等。

震慑效果明显

从券商反馈来看,上述研报罚单震慑作用明显,多家券商研究所正在强化合规质控、研报管理培训。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人士称,研报罚单中涉及的细节需要引起重视,包括单位错误、所引用的文件发布日期错误、文字图标不一致以及未书写证券分析师证书编码等问题;审核形式化问题凸显,撰写人提交后审核 " 秒过 " 现象也有出现。

未在中证协登记证券分析师却提前上岗的情况,引起中小券商的重视。与研究业务规模较大券商不同,中小券商通常分析师人手不足,这需要证券研究所加强管理,监管同样要求 " 坚决杜绝无资质人员发布研报 "。

从记者与多位券商分析师沟通采访来看,分析师普遍就热点问题的观点言论趋于谨慎,不仅需要合规审核通过,还需要二次或反复沟通,包括语句顺序等细节也要反复核对,以免引发传播合规问题。

有券商研究所负责人称,研报发布节奏有所放缓,这主要为保证研报质量,合规、质控审核更为严格。

有市场人士分析称,两大方面的压力正进一步缩小券商分析师个体生存空间,一是基金分仓佣金费率持续下滑," 蛋糕 " 在不断缩小;二是证券分析师人数仍在不断增多。上述两个因素挤压之下,分析师为博出位极易出现违规的情形。

中证协官网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30 日,证券分析师已达 4538 人,13 家券商证券分析师数量超过百人,中金公司更是拥有分析师多达 290 位,其他分析师超过百人的券商还包括中信证券(178 人)、国泰君安(158 人)、兴业证券(151 人)、广发证券(142 人)、海通证券(138 人)、华泰证券(130 人)、中信建投(129 人)、长江证券(128 人)、招商证券(113 人)、国信证券(110 人)、国金证券(104 人)、浙商证券(101 人)。但以上仅是注册分析师的人数,目前来看头部券商研究所的整体人数往往在 300 人左右,200 多人的规模为中大型研究所规模。

逾九成罚单来自双随机现场检查

上述 56 张罚单中,54 张来自今年 5 月份的双随机现场检查,占比达 96.43%。今年 5 月,证监会向各券商通报了 2022 年研报 " 双随机 " 的现场检查情况,共覆盖 45 家公司的 300 篇研报。

证监会对研报制作存在的三大问题进行了通报,一是部分公司内控制度未根据法规规范要求及时更新调整,二是部分公司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不足,三是具体研报制作审慎性不足,个别员工私自发表证券分析意见。

针对此次检查发现的部分证券公司研报业务内控薄弱环节、部分证券分析师等从业人员合规意识淡薄等问题,证监会也重申了四点法规规范要求。

一是加强研报信息来源和留痕管理,打牢高质量研报坚实基础;二是强化研报制作、审核、发布全流程内部控制,着力提升专业质量和合规水平,压实制作环节责任要求,确保研报专业审慎;三是规范公开发表言论和客户服务活动管控,强化舆情风险管理;四是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和内部问责制度,促进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在加强研报信息来源和留痕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信息收集环节管理,确保信息来源合法合规;其次是优化信息来源核实机制,明确专项提级审核措施;

强化研报制作、审核、发布全流程内部控制方面,一是压实制作环节责任要求,确保研报专业审慎;二是强化审核环节管控,确保质控合规落实到位;三是加强发布环节审慎评估,确保重大事项提级审核执行有效;四是强化投价报告管理,提高投价报告质量。

规范公开发表言论和客户服务活动管控方面,首先要实施全面管理,确保业务活动管控有效;其次是强化责任担当,规范员工公开发表言论;三是重视舆情管理,自觉维护公司和行业声誉。

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和内部问责制度方面,一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确保有效激励约束;二是加强人员管理,严肃追责问责。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