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6氪 09-26

大块头的大智慧:走!到产业需要的地方去

9 月 21 日 -22 日,36 氪暗涌 · 2023 产业未来大会于深圳顺利召开。本场大会作为 36 氪专注于一级市场的活动 IP-" 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 " 的升级,现场汇聚了产业投资领域的关键人群,来自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学术界等各界的领袖、专家以及产业核心参与者们齐聚一堂,展开巅峰对谈,观点激烈碰撞,共探产业未来方向。

在中国产业变革挺进深水区的当下,在这场巨大的产业轮转中,还存在诸多的非共识。因此,我们将本场大会的主题命名为 " 暗涌 ",寓意暗流涌动,势能巨大。作为中国产业变革的亲历者和记录者,36 氪希望通过本次大会发挥在资本与产业两端的核心影响力,促成产业参与者之间的有效链接,进而发掘产业中尚未被发现的趋势、未被充分识别的机会,以及那些真正在参与和重塑行业变革的人们。

9 月 22 日上午,一场题为 " 大块头有大智慧 " 的圆桌对话在主会场举行。本场圆桌由 " 中车国创总经理张鹏、国寿股权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姜黎、中电基金总经理汪满祥、 中信私募基金董事总经理王澍、韦豪创芯合伙人 / 董事总经理杨博 " 同台交流,围绕本土基金的投资展开探讨。本场圆桌由中车国创总经理张鹏主持。

暗涌 2023 产业未来大会

张鹏:各位朋友、同行,下午好。非常感谢 36 氪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来做这个讨论与交流。我是张鹏,来自中车国创——中车的投资平台。现在中车的股权规模不到 200 亿,我们的策略还是服务主业,除了轨交之外,也涉足半导体、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大巴、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等,从传统的轨交在向其他行业拓展。

2023 年科技创新与产业投资几乎成为整个市场热议的关健词。广义上讲,不管是背靠着国家政策,包括国资、央企、金融机构,只要聚焦到某一个产业领域中都有一些较高的产业关注度,都被认为所谓的产投。今天特别有幸和各位一起聊聊关于今年的市场以及行业的情况。首先,请各位先做个自我介绍。

姜黎:我来自国寿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我们公司是 2016 年成立的,脱胎于中国人寿的国寿投资集团。我们基金现在分为三期,总共大概 370 亿规模,一期基金投完了,现在二、三期正在投资过程中。

我们基金的一期主要以投资医疗、大健康领域为主,后来二期、三期响应国家号召和政策的变化,逐步做了一些科技方面的投资,主要包括新能源、半导体的产业链、新能源汽车。

在我们现在的投资方向中,医疗健康依旧是我们重要的投资领域,还有科技领域。我们的投资阶段还是偏向于中后期,也会有一些相对早期的涉猎。但主要是上市前、以及成长期的投资为主。

我个人之前一直是在中信系的各个平台,包括中信证券、中信产业基金工作了多年,后来到了中国人寿,一直从事这个行业,没有变过。

汪满祥:各位上午好,我是中电基金创始人汪满祥,中电基金是从电科集团发起设立而来,目前已经逐步市场化。中国电科应该是过去五六年受中美制裁之后,被重点关注的一家科技创新的央企。

我是 2014 年来到电科,主要负责电科的产业直投,以及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2018 年年底,推动发起设立电科最大规模的中电产业基金。经过 5 年的发展,中电基金在管基金认缴规模超过 300 亿,实缴资金规模超过了 110 亿。

过去的四五年,一是硬科技的产业方向更多的被关注为投资机会,二是国资及产业背景身份,在募资和投资端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中电基金是双重优势叠加的结果,在过去 5 年大概投了将近 90 个项目,跑出了 17 家上市公司,包括中瓷电子、莱斯信息等电科集团体系的多家上市公司,以及东芯股份、德龙激光等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多家外部上市公司。

我们关注的方向和领域包括半导体领域,这块会成体系垂直化的投资,以及以网络安全为核心的企业服务领域,此外也延伸到新能源、高端装备与电子信息结合的相关领域。整体就是这个情况,谢谢。

王澍:大家上午好。我是王澍,来自中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各位不太一样,我们是一个新成立的平台,基金管理公司是去年 8 月份注册的,真正开始展业也就是 2023 年的事情。

我们是隶属于整个中信集团,是中信集团通过中信投资控股,100% 出资成立的一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中信投资控股定位为中信集团的战略投资平台,我们在这个时间点通过中信投资控股成立这个基金公司,也是想在战略投资的基础上,去探索更多的市场化投资,这是我们的初衷。这个平台承担的使命,一方面是帮助中信集团探索一些新的战略前沿布局,一方面帮助中信集团现有的产业链强链、延链和补链。

中信集团并不像很多人认知的那样,认为我们是一个金融集团,其实我们是金融 + 产业集团,两轮驱动,或者说是产业和金融并举的状态。我们集团旗下除了常规的金融牌照,比如说中信信托、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银行、中信保险等等之外,产业还有非常大的集群,包括旗下有中信戴卡,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铝合金轮毂生产企业;我们有中信特钢,出产的钢结构框架也是全球所有车辆最重要的一个供应商之一。还有中信国安,持有了很多稀有的矿产;有中信建设,很多很重要的建筑都是我们中信建设完成的。所以对集团来说,我们有很重的产业背景,同时又有金融优势。我们的平台成立的意义,就是结合我们自己的产业背景和金融优势,想在这个时间点沿袭国家战略,看一些新兴战略赛道,在这些赛道里做深耕,以产业的视角做布局。目前我们核心关注的赛道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先进制造。

未来,我们希望和市场的所有机构和产业伙伴走到一起,大家一起把中国一些重要的战略赛道,通过我们的投资、通过产业扶持,把这些赛道做强做大,这是我们长远的愿景。当然我们现在是一个很新的平台,过往的业绩现在没办法做更多的展示,谢谢大家。

杨博:大家好,我是杨博,来自于韦豪创芯,借着前面王总讲的,韦豪创芯也算是一家新机构,2020 年才成立,2021 年才开始投资。我们成立的初衷也很简单,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泛半导体投资的投资平台。只专注于泛半导体的投资。为什么说是泛半导体?根据我们的产业布局,我们从 FAB 到先进封测到框架引线到 fabless 做了全产业链的布局。根据这个布局延伸下去,从设备公司到先进封装制造测试,再往下看就是先进封装测试里面做机器设备、做装备制造的,这些和半导体相关的设备我们都在看。再往下看设备,我们会看到一些国家正在被西方卡脖子的,或者是被日本、韩国卡脖子的地方,这些也是我们关注的。比如说激光器,比如板卡,以及半导体制造设备里面前端用的核心器件,比如说高精度机床里的精控主轴,所以说我们是一家泛半导体的投资机构。

再往前看,因为我们有投资 FAB,所以还要再关注特种气体,EP 管材,特殊材料等,只要和半导体沾边的东西都是我们投资和非常关注的领域。而且很多是涉及到我们国内亟需的项目,我们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把泛半导体投资的这件事情做好。到今天为止,管理规模 240 亿左右,我们应该是专注于泛半导体投资的国内第一梯队机构。

我本人以前也是做半导体出身的,做了快 20 年,我在投资界其实是外行,今天是来跟大家学习的。我们这批人以前基本上都是做半导体的,从做半导体设计、封装、制造,再转型来做投资的。希望和各位专家多学习,我们是一帮做了很多年有情怀的半导体人,继续为国家、为半导体事业做贡献,看看从资本市场能不能扶持中国的泛半导体事业更好的成长,这是我们的情况。

产业 " 投资 " 的秘密:找项目、投后赋能

张鹏:首先,第一个问题想请问产业方的嘉宾汪总,作为产业的投资机构,是怎么做投资的?怎么对项目进行赋能的?可以举案例,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来介绍一下。

汪满祥:做一级是很苦的活,虽然过去跟产业靠近一点,但本质上我们还是一个基金,基金就要以企业的业务定位、产品方向、团队为核心。我们过去在这一块有一些优势,比如说去年投过一家做特种高分子材料的公司,主要用于化合物半导体芯片转运过程,以及正在研发的 abf 味之素。我们怎么发现这家公司的呢?就是因为企业是 55 所、13 所的供应商,而我们是这两家院所的上市公司平台重要的股东,我们在投资国博电子等过程中,就更容易导入看到了这样的机会。当然这只是众多机会中的一个,产业投资很容易筛出大量这样的机会。企业也会对产业身份基金开放投资是很欢迎的,有时候也会有排他性安排。

但同时对我们也有一些事情要做,你去投企业,被投企业说你产业端得帮我赋能做事,在投资论证过程中就要验证产业赋能能力,包括在业务协作,技术交流等方面。在投完之后,企业也会因为你是产业关联方的基金投了他,在涉及到下游客户提出降成本降价压力时,会希望说能不能基金促进沟通一下。我们比较好的是投后的时候会和被投企业以及产业端用户主体间做充分的沟通,也赢得相互的理解,减少沟通成本,最终促进大家共同协作。所以产业基金投完之后真正促进业务协同发展是相互的过程,既要被投企业本身的产品业务能力过硬,反过来产业端自己也要有明确想法。在投的时候,很多产业基金还会协助能够做供应链的安全性保障,会要一些条款,所以其实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但这是一个更复杂的话题了。

张鹏:感谢您。我们也是产业资本,我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确实就像汪总说的,投一级市场的人很苦,真正干的人才知道,投资只是刚刚起步,现在的被投企业要求很多,既要、又要、还要,基本上是 " 六要 ",要钱是基础,还要投后对接客户、投后赋能,这不是说说的,必须真正牵了线、搭了桥,成了才让你投,投了之后估值还不一定降。所以投后上,无论是大块头还是国资产业背景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团队需要更多的人脉、渠道,更多还是靠信任的背书,人家才能相信你。但凡几次没有信用,可能在这个圈子里就不太好做了。

张鹏:接下来请问杨总,你们做产业投资是怎么找项目的?因为我在金融机构干过,以前交易性的机会比较多,包括一二级的机会,现在越来越少了。现在你们是怎么找项目的、怎么谈的?比如说激光企业。

杨博:鹏总尽给我出难题,都是我的核心的东西,非让我讲出来。

项目怎么找?我们有几个大的纬度:第一个是跟高校合作,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很大的孵化器,钱是天津政府出的,是由我们韦豪创芯来管。一年天津要给我们补贴 2 千多万,是中国唯一一个前置补贴的孵化器,非常感谢天津滨海高新区对我们的支持。我们联合了五方单位,其中包括了清华大学,我们跟清华在项目孵化上走得非常近,现在我们手上孵化的项目就有来自于清华的。

另外,各个国家级实验室的产学研落地,也是我们重要的关注领域,同时我们也可以帮助这些科研成果实现更好的产业落地。

第二个,我们跟各大产投机构的合作也非常紧密,大家联合开拓项目,联合孵化扶持 + 给单模式,一起开发新项目。

第三个是我们有非常深的产业布局,结合鹏总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投了清华姚先生的一个大项目,叫做 " 北极雄心 ",中国有很多做 chiplet,做得最早的应该就是北极了。这个项目不像大家表面看的,把很多 IP 堆起来,只要能搞定高速连接就完了。北极想做一个全国产化供应链的事儿,第一就是要把这个基板做好,我们国内和国外的差距有多大?我们现在国内基本上已经做好基板的,基本上都在用日本的京瓷,日本的随便是 32、64 都没问题的。但是我们国内什么水平呢?我们北极雄心要做全国产化,找了国内的多家公司,能做到最好的,大概只有 8 层板,这是国内的现实。但是 8 层版是完完全全不够用的,就会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这一个项目上就会看到,我们往回追溯,如何把国内的基板提高。以前在某些其他的领域,有一些材料,比如说陶瓷,是可以做陶瓷材板的,这个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我们就在孵化,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在义乌建基板厂,我们要把中国的基板从现在的 8 层提到 64 层,但是靠我们现在的水平,现在的材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要搞陶瓷做。沿着这条主线做下去,还发现了 serdes 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投了景略,和北极雄心联合开发,做 32 短距的、高速的问题。从这一个项目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这个项目到后面还会涉及到三 D 封装的问题,我们又和另外一家企业绑在了一起,我们让两家企业在一起做三 D 封装的事情。半导体这个事情,要把企业真正做好,要能把整个产业链打通,这个事情要深耕,要一点一点的挖。看到旧项目的同时,新项目就源源不断的出来了,这是我们的第三个渠道。

大概就是这三个纬度。

张鹏:我理解杨总的意思,我说下我个人的理解。现在做一级市场,各位朋友感觉找项目挺困难的,要不是市场项目很贵,其实我个人理解也是一样的,杨总讲他们其实是不愁项目的。但是我们为什么发愁?还是从产业的角度理解会比较深刻,他是从两端,一个是自己能做什么,还有一个是他从客户的需求上、困难上找,这确实需要产业专注的积淀。

相信在座的只要是投资机构,就特别喜欢招一类人,做过十年产业、又做过十年投资的,这类人特别稀缺。现在以中车为例,我现在的团队就更偏重于招产业的人,哪怕他不懂投资,没关系,我们有懂投资的人,这样就是一个组合。现在找项目真的要深耕产业。我听说有的风投基本上找到学校老师了,只要是老师就给钱,都到这种程度了。但是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有更好的验证过程。

大基金的投资策略与布局

张鹏:接下来的问题邀请姜总和王总回答。因为你们主要是投中后期或者是资金量比较大的。2023 年整体市场不是特别理想,包括股市在 3000 点振荡。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是大资金,那你们在行业布局上是怎么考虑的?大家知道投中后期很难,一投可能倒挂,一级市场很贵,二级市场又没有表现,这种情况下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咱们又是怎么布局的?先请姜总先来。

姜黎:回到您刚才说的行业布局,无论资本市场是上扬还是下跌,我们的投资都是主线不变,之前主要投医疗领域,药领域里面有创新药、仿制药、化学药等等。还有医疗器械,成熟的心脑血管、骨科。

张鹏:医疗现在能不能投,如果能投,投什么?

姜黎:我们还是比较谨慎的。就像您刚才说的,第一个是资本市场上,特别是对港股估值的低迷,科创板阶段性的收紧,对我们这样的基金来说,可能就会更谨慎。因为我们之前投资的项目,比如说我们在二期临床的项目,到最后上市可能要几年在科创板没有第五道标准,还在阶段性的运行,我们还可以比较顺利的获得退出。当然现在没有定下来,如果最后又到创业板,一个亿的例分,推算他的收入都是好几亿,如果是二期临床经过三期临床,再经过发布、审批,再到销售几亿的推广,可能就是六七年过去了。一个基金的存续期也就是 8-10 年,所以我们的投资会更加谨慎,无论是创新药还是新型的创新疗法,我们都会比以前谨慎一些。

回到您的问题,医疗能不能投?还是得投。我们投一些偏中后期的仿制药,有良好的竞争格局,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较高的进入壁垒,这样一些仿制药的企业,高端的仿制药、高端制剂也是我们会考量的。

另外是消费医疗,包括我们投了很多的医美的产业链、上下游,包括胶原蛋白这些上游、一些中药。虽然是高毛利,但是他的销售壁垒也很高,比如说有些半导体的设备、耗材,他的毛利率可能是 40-50%,但是有些是 30%,净利润也有 10% 几。但是医疗的高毛利,可能毛利 80-90%,但是销售费用就是 50-60%,门槛、壁垒、商业模式完全不一样。甚至还有一些医疗服务类的,如果有良好的财务表现,我们也会投。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领域是半导体,我们刚开始几年,主要是新能源的正负级材料,以及一些新能源的动力电池,包括一些智能座驾等等。这个产业链的机会看起来比医疗比较多,但是估值特别高,所以我们只能找一些满足基金收益率的项目。

张鹏:那么接下来请王总回答,你们投资策略上有没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咱们是怎么打法?

王澍:我们作为一个新的平台,依托中信集团提出了一个新的策略,就是做产业链的并购整合型的投资。名词很简单,但是为什么我们能做这个事情?很坦白说,这确实和我们的集团优势有关,第一个是中信是一个正部级央企,级别比较高,我们能和很多地方政府建立一揽子的战略合作协议,我们愿意帮助地方政府深入挖掘当地的优质企业,上市的未上市的都可以,因为我们有全牌照的金融资源,帮助地方的优质企业做产业链的整合,这是第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有很多实体产业,甚至在行业内是龙头,所以做投资的时候也会沿着集团的一些实体产业的脉络,去帮助他们做前瞻性的布局,帮助他们做他们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的战略布局,沿着自己产业链的强链、延链、补链的投资。

第三点,我们旗下有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至少是中国前五大券商中的两家,他们在全国有 4 千多个投行人员,覆盖了几百家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在他们行业发展到瓶颈的时候,天然也有并购、整合的诉求,所以这些前端收集的信息、投资机会汇总到这个平台,我们充分的利用了中信集团的各个触角的优势,做产业链的并购整合型的投资机会。

补充一点,IPO 收紧只是短期行为,长期来看,只要相信中国经济惯性的发展,IPO 早晚会放开,大家也不要完全失去信心,谢谢。

张鹏:感谢,我把中车怎么干的也分享一下。2016 到 2017 年我们也干过 IPO,那个时候大概率上市基本都挣钱,慢慢的形式发生变化,现在倒逼着我只能投 A、B 轮,昨天说国资都是大块头,你们都投到 A、B 轮了,这是形势所迫。而且我们是有优势的,怎么服务产业?首先是找到产业的痛点,通过痛点去找上游的供应商,无论你是国资还是产业方,还是投资机构,需要我做工作。找到之后,我们就要服务他,扶持他,建立联系。

现在所有投资都是产业链投资,不是单打独斗了。大家在某一个赛道、某一个领域都要产业链服务。举个例子,我们集团内有做传感器的,电传感器做得比较好,规模也没有那么大。但我们最难受的是传感器芯片被卡住了,怎么办?把全国的电传感器芯片全部理了一遍,只有三家能做,我们在其中选了一家,重点扶持。

我们形成了一个产业闭环服务,把芯片这家企业投一家大的比例,再加上我的传感器模组企业形成三角关系,一来是让做模组的企业更愿意把所有的研发,比如一个芯片用几年时间互相磨合,我通过股权关系锁定。我们所谓的投后赋能,以及刚才产业投资是怎么干的,就是围绕产业提供思路。

第二个事情是集中并购,我们在 2018 年海外并购半导体企业,现在主打两个设备,现在已经被公开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并购机会的来临了,并购 70% 是失败的,因为原来的并购都是交易型并购,买回来了装上市公司,挣上钱就走人。现在真的要买回来,搭团队,找客户,把管理层重组,一系列的服务好,这家公司盈利、孵化。昨天晚上我们在一块儿说,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就是做大股东控股一家企业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但你的付出也是不一样的。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投资风险,才能在某一个领域上,以你为主,去培育你的产业链,就像韦豪一样,更多的围绕韦豪的上下游做服务。

2023 年 Q4 怎么投?

张鹏:最后一点时间,请每个人用一分钟时间提炼:2023 年最后的几个月,大家想投什么?到底出不出手?估计上半年出手的机会不多,下半年都要完成任务。这种情况下,你们是准备投早还是中晚期?投什么行业?

姜黎:还是得投,因为基金限制,我们也不能投太早期,所以我们投了很多,之前被投企业预计连续两三轮的加仓,可能是往后几个月重要的工作。

张鹏:与其投新项目,不如多培养老项目。

汪满祥:上半年大家都差不多,没怎么投。我们上半年就投了四个项目,最近过会 12 个项目,这一方面反映我们有子弹,有投资压力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实经过一年项目跟踪观察,尽管大环境不是那么好,但是我们跟踪的这些企业仍然在中国大的经济结构下,还是会有发展差异、有韧性,业绩都还是有很好的增长的。所以我觉得做股权投资,一定还是要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也一定能要从中找到真正差异化的投资机会。

王澍:我们是新基金,所以我们现在出手的机会不多,主要还是在自己的投资研究以及一些大的基金的募集上。今年年底,虽然有一些项目已经在流程中,但是不会有太多出手的机会,会沿着我们的四个大赛道,把里面的投资逻辑梳理得更清楚,做好细分行业的研究,这是今年下半年的重点。明年开始,因为我们新的基金落地之后,明年会有很大的出手的压力和投资的子弹在手里,希望各位积极和我们沟通,也希望包括投资机构、投行、产业资本,希望跟大家有更好的交流和互动。

杨博:我想跟大家说两句,因为我们只专注于泛半导体投资,很多人下来都会问我:泛半导体现在还有什么好投的?我真心想跟大家讲两句,不能唱衰中国半导体。大家只看到我们有一些上市的倒挂,有些内卷。但是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看到,你往前看,有很多卡脖子的东西还在半导体里面被卡着。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的高能离子注入机我们是没有的,溅射设备里面的离子源我们是没有的,离子源配合的射频电源我们也是没有的,静电卡盘是没有的,激光器也是没有的,最基本的陶瓷板也是没有的,半导体领域有很多基础的东西都是没有的。但是反过来我告诉大家,我们国内有一帮高校的老师,还有一帮在一线工作的半导体人,一帮老师傅,真的兢兢业业 20 年埋头苦干,甚至一辈子埋头苦干在做这些东西,只是你们看不到而已。所以中国的半导体真的很有希望,不要一个领域已经有好几家了,你非要再扶持一家,大家互相卷,这是资本干出来的事儿,不是半导体人本身干出来的事儿。希望大家能扎根下去,看到很多半导体在深耕的那些老的半导体人,那些有工匠精神的人干的事情,那是我们国家急缺的,我们投资机构要把那些企业挖出来,那些企业不光有精神,而且执着,最重要的对于投资而言,我们资本讲的是要赚钱的,那些企业的利润比你看的市面上所有企业的利润都要好很多。我就想给大家讲,不要唱衰中国半导体,好的企业多的是,只是你愿不愿意用心下去深挖。

最后也祝福中国的半导体越来越好。

张鹏:今天请杨总来,在产业上的理解是很多的。我个人觉得今年整个情况并不见得是坏事,资本市场的投资的这些人能够把浮躁去掉,更深耕到产业需要的地方,资本的核心是助力,还是要把资本助力产业做好。今天就到这里,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聊一聊,谢谢各位。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