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AI 重塑电影产业?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财联社 6 月 10 日讯(记者 崔铭)" 谁 AI 概念讲得好,谁家股票就涨得好。" 博纳影业(001330.SZ)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的一句话,引得现场一片笑声。

AI 无疑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热门话题之一。在今日举行的金爵电影论坛开幕论坛上,于冬、中国电影(600977.SH)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傅若清、光线传媒(300251.SZ)董事长王长田、上海电影(601595.SH)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等电影界 " 大咖 " 齐聚,共论新技术对中国电影工业化道路的影响。

在傅若清看来,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产物。如果没有技术的推动,电影很多艺术的表达和呈现会很空洞、苍白。他谈及,今年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 2》就是受益于技术的支撑和推动。" 一个影片有二十几位科学家作为拍摄顾问,我想这在中外的影片里都是很少见的创作结构。"

在一些类型影片中,AI 已经展现出初步成效,与数字制作关系紧密的动画电影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 从目前来看,AI 对动画制作的改变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完全想象不到的。" 王长田直言,AI 对动画电影主要环节的效率提升,能达到约 50% 的水平。在整个动画电影制作周期中,AI 能够提升 30% 的效率。

" 比如做一些场景、形象设计,原来可能需要一个非常成熟的美术师,花一个月去做出一个场景图。现在可能一个晚上的时间,当然包括前期培训的时间,就能做出几千张比以前一个月画的还要好得多的图。" 王长田进一步表示,光线传媒计划每年上映 3 部动画电影,借助 AI,现在有机会制作 4 部。

AI 提效能力基本已被电影界认可。另有专注后期制作、视觉效果的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此前在剧本分镜上大约要预留一个月的时间,现在用 AIGC 可以砍到 7 天。这半年公司很多岗位和部门已经离不开 AIGC,它也可以弥补公司高级艺术家不足造成的一些问题。

于冬认为,降本增效之外,AI 对电影业最根本的改变是让艺术创作和讲故事变成可能。" 现在很多新技术运用到电影制作中,让演员有危机感,其实恰恰是让这些演员延长了艺术生命。"

而在新技术浪潮中,大屏幕仍有独特站位。于冬表示,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强化剧场效果,现在小屏幕上有海量的内容,但没办法实现大屏幕的票房回收。" 唯独没有被这些技术淹没的就是我们剧场式的电影内容,在技术快速发展和迭代下强化剧场效果,这一点特别重要。"

王健儿提到,最近两年上海电影提出今后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除了精品内容和大 IP 开发,就是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 我认为未来的电影产业可能会变成电影的智能制造业。"

(编辑 刘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