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岁的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 " 万里长江第一桥 ";55 岁的南京长江大桥,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双线式铁路、公路两用桥。
如今,两座大桥的建设档案都已入选 "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
大江之上," 大桥梦 " 照进现实
缺少资金、没有钢材、没有技术支持 …… 如何 28 天建成 70 米高桥头堡?如何在重重磨难中,让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些也许可以从档案文献中找到答案。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南京江面上架桥的梦想。1912 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是纵贯中国东部的动脉,因长江之隔,止步于南京江北浦口,无法与江南的沪宁铁路相连。
" 大桥牌 "IP 无处不在,这些文创满满年代感
长江大桥是人们心中的丰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活动开始前,南京会场嘉宾们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这座距离大桥不远的小馆里,收藏了许多满载 " 大桥记忆 " 的实物,除了大桥建设中用到的瓷砖、混凝土实验块、玉兰花灯罩,以及木工刨刀、千分尺等生产工具,最能勾起一代人 " 回忆杀 " 的就是年代感满满的 " 大桥 IP 系列文创 "。
" 大桥就是武汉,武汉就是大桥。" 武汉美术馆原副馆长刘宇回忆," 大桥牌 " 商标的产品曾经代表湖北远销海内外。
馆藏两桥数字档案开发利用备忘录签署
长江大桥是两座城市的骄傲,是长江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勇于跨越天堑、超越自我精神的集中表达。
目前,中国桥梁博物馆正在举办 " 武汉桥、南京桥档案展 ",展出了江苏省、湖北省、南京市、武汉市和中铁大桥局馆藏的两桥珍贵档案。
此次活动现场,中铁大桥局集团向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捐赠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图长卷和建设声像资料,江苏省和南京市档案馆回赠了《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南京长江大桥故事》《我们的大桥》等系列书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周显信教授向江苏省档案馆捐赠《咱们的 " 争气桥 " ——南京长江大桥建造者访谈实录》及口述史采集数据。
江苏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和中铁大桥局正式签署了馆藏两桥数字档案开发利用备忘录,将更好地利用两座长江大桥的档案。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 文 顾炜 王曦 / 摄
(校对 季林巧 编辑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