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 · ZAKER 厦门 记者 连芊 马庆伟
圆润袖珍的馒头蟹、红彤彤的细纹爱洁蟹 …… 近日,记者走进厦门 90 后小伙黄倞朗的工作室,看见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螃蟹标本,仿佛来到了 " 海底世界 "。
当你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螃蟹标本,会不会好奇它们有着怎样的 " 前世今生 ",又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为此,记者带大家走近黄倞朗,了解他和螃蟹标本背后的故事。
结缘标本制作
还原生物原始形态
黄倞朗上大学时主修生物科学专业,业余时间会跟着大学标本馆的老师,做动植物田野调查,也会上手制作标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驱车数十公里,到附近的标本厂借标本;而这一趟行程下来,他不仅学来了制作标本的手艺,还 "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大学毕业后,黄倞朗在厦门从事着一份与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工作,但他始终热爱蓝色大海,喜欢探寻生命的奥秘。2014 年,黄倞朗开始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展海洋生物科普。在给学生们讲解螃蟹这一海洋生物时,他发现,仅仅通过图片难以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海洋生物的魅力。于是,他开始尝试制作螃蟹标本,并在标本制作的道路上 " 越走越远 "。
近十年,黄倞朗醉心钻研螃蟹标本,他做过的标本已有数百件,其中螃蟹居多。" 每一只螃蟹都有自己独特的体态,还原它们最原始的形态,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黄倞朗说。
创新制作工艺
融入更多奇思妙想
螃蟹标本制作是一项繁琐的工程,从卸下螃蟹的各个关节、清除其体内的蟹肉,到用药水将其浸泡、晾干,再到组装还原其最初的形态 …… 一个作品的完成,累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体型稍大者,耗费的时间也就更多,但黄倞朗乐此不疲。
传统的标本制作工艺,要将蟹肉掏空、洗刮干净,用消毒水消毒后,再填充棉花,穿上钢丝。这种 " 去肉留壳 " 的方法制作出来的标本,久了容易掉色,无法保持物种原色,且脱水后十分脆弱,不能近距离触摸观察,不利于科普。那该怎么办呢?黄倞朗想出了一个办法:加入聚乙二醇(PEG)。" 经 PEG 处理后的软体标本,克服了传统用福尔马林处理标本的各种缺点,颜色和质地基本保持原样。"
在黄倞朗的标本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当属给螃蟹标本涂上 " 保护膜 " ——环氧树脂这一环节了,而这也属于他的 " 独创 "。黄倞朗表示,环氧树脂不仅能给螃蟹标本 " 定型 ",调整出各种姿态,还能将标本和空气隔绝,保持物种原有的色泽,使标本更有美感。黄倞朗表示,有了环氧树脂这一 " 保护膜 ",孩子们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上手触碰螃蟹标本,感受螃蟹锋利的钳子或毛绒绒的脚。
除了制作螃蟹标本,黄倞朗也不断尝试新的物种标本制作。金鱼标本、海星标本 …… 在还原动物的 " 本质 " 的同时,他会把自己的奇思妙想糅入标本制作中,加工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致力公益科普
提升环境保护认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厦门的蟹种,对海洋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黄倞朗将自己的作品寄放在朋友经营的宠物店、书店等,通过展览的形式,向更多人科普海洋生物的魅力。2020 年,黄倞朗加入厦门专注海洋科普的机构 " 不懂实验室 " 后,与更多朋友进行交流,搜集并记录更多标本。
黄倞朗希望自己未来能办螃蟹科普精品展览馆,让更多人了解生态的多样性,增强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揭秘
制作材料 从哪里来
黄倞朗制作标本所用的螃蟹,多数是他 " 赶海 " 而来。
黄倞朗家住海沧,海沧湾到嵩屿码头的海岸线,是他日常的 " 赶海 " 路线之一。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的最大潮,他都会 " 走一趟 "。" 海沧湾不仅有湿地、有沙滩,还有乱石堆,让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螃蟹都能在这附近生活。" 黄倞朗说。
傍晚时分,记者跟着黄倞朗来到海沧湾公园附近的海域。戴好手套,从塑料桶中取出长夹子等 " 赶海 " 所需的工具,跳下湿滑且布满青苔的桥墩,来到退潮后露出的海滩,黄倞朗开始了 " 寻宝之旅 "。其间,黄倞朗仔细寻觅着 " 老朋友们 " 的踪迹,将它们一个个收入自己的囊中。
在黄倞朗看来," 赶海 " 过程就像是一个寻宝的过程,在不经意间发现新品种,不断扩大自己的 " 螃蟹版图 ",其乐无穷。
制作标本不仅能记录物种多样性,也能保存物种的相关信息。这也成了黄倞朗不断收集厦门周边海域不同种类海洋生物的动力。" 在采集的过程中,我发现厦门的螃蟹种类正在不断变多,这也反映了厦门的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变好。" 黄倞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