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昕迎
寒武纪 -U(688256.SH)定增有了新进度,其称收到上交所出具的审核意见,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申请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公司在 2 月 3 日公告了上述事宜。在审核意见中,上交所要求寒武纪就 2022 年全年业绩披露更多细节。
上市不足三年,公司为何再次向二级市场 " 补血 "?最近大火的 ChatGPT 概念,作为自研 AI 芯片厂商的寒武纪能否受益?
2 月 3 日,时代财经多次致电寒武纪董事会办公室,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定增较计划缩水三成
寒武纪成立于 2016 年,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2020 年 7 月 20 日,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 64.39 元 / 股,发行新股数 4010 万股,共募得资金 25.82 亿元。
然而上市还不满三年,寒武纪再次向二级市场募资。
2022 年 6 月,寒武纪公布定增预案,不过此后 11 月、12 月连经两番调整,公司最终将拟募集资金总额由不超过 26.5 亿调整为不超过 16.72 亿,缩水近 37%。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2022 年 7 月 1 日)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2022 年 12 月 16 日)
若本次定增顺利,则寒武纪上市以来募资金额(包括 IPO 和定增)已超过 40 亿。
按照最新预案,本次所募得的资金将用于先进工艺平台芯片、稳定工艺平台芯片、面向新兴应用场景的通用智能处理技术研发三个项目,拟投金额分别为 7.18 亿、7 亿、2.19 亿,剩余 3553.12 万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关注的是,定增计划抛出后,看似缺钱的寒武纪却大手笔地拿出 30 亿用于投资理财。
2022 年 12 月 30 日,公司公告称将使用不超过人民币 30 亿元(含本数)的暂时闲置自有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投资的单个理财产品期限不超过 12 个月。
时代财经注意到,截至 2022 年三季度末,寒武纪的货币资金为 22.98 亿元。
这笔理财的钱从哪里来?
不少投资者对此也表示疑惑,并在互动平台上向公司提问。寒武纪 1 月 31 日回复称,公司拟购买理财产品的暂时闲置自有资金,目前已基本有明确的用途或使用计划。
二级市场方面,寒武纪股价 " 上市即巅峰 "。
同花顺数据显示,上市后第四个交易日(2020 年 7 月 23 日),该股股价曾触及过 297.77 元 / 股的高点,此后便一路下跌,在 2022 年 3 月 16 日盘中跌破发行价。截至今年 2 月 3 日收盘,寒武纪报 71.11 元 / 股,距最高点已跌超 70%。
不过眼下,ChatGPT、AIGC 等相关概念正备受资本市场关注。近期由人工智能研究公司 OpenAI 推出的聊天机器人模型 ChatGPT 上线短短五天用户已经突破了 100 万,被认为未来可能会替代谷歌搜索。
借助 ChatGPT 概念,寒武纪股价也连续走强。2023 年 1 月 3 日 -2 月 3 日,该股区间涨幅超 30.33%,市值大增 66 亿。
华西证券发布于 2 月 1 日的一份研报指出,ChatGPT 的出世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同时有望赋能具备自研 AI 处理器的厂商,寒武纪正是受益标的之一。
业绩预亏超 10 亿
一边是 IPO、定增的大量融资投入,但上市以来寒武纪还未曾盈利。
财报显示,公司 2020 年度、2021 年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4.59 亿元、7.21 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产生了 4.35 亿元、8.30 亿元的亏损。
2022 年,公司更是曝出超 10 亿元的巨亏。
今年 1 月 31 日,寒武纪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2022 年度预计营业收入 7.25 亿元到 7.5 亿元,较 2021 年同期略有增长;净利润预计亏损 10.35 亿元到 12.65 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25.46% 到 53.34%。
对于大额亏损的原因,公司称为保证产品竞争力提升、吸引行业人才,因此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薪酬、流片费用、研发设备及 IP 对应的折旧和摊销等费用。
作为芯片厂商,研发支出向来是大头。2021 年,寒武纪研发费用总计 11.36 亿元,其中仅职工薪酬一项就达 7.38 亿元,占比过半。
寒武纪在业绩预报中透露,预计 2022 年研发费用将达 14.04 亿 -17.16 亿,较上年同比增加 23.62%-51.09%。
与此同时," 招银系 " 股东正在 " 清仓式 " 减持寒武纪。
2 月 2 日,寒武纪公告,南京招银、湖北招银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分别减持 311.46 万股、153.95 万股股份。减持期限为公告之日起 3 个交易日后的 6 个月内,减持完成后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 招银系 " 在寒武纪 IPO 前入股。此前 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 7 月,两家主体已完成两轮减持,按减持区间均价计算,累计套现近 9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