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踔厉奋发抢抓机遇 全域布局多点发力
红古区奋楫争先打造兰西城市群明珠节点
初夏的红古,河畅水清沿岸绿意融融,鲜花盛开处处移步即景;在各个村落中正是头茬高原夏菜的收获时节,一车车高原夏菜通过分拣包装再运往全国各地;在一个个项目的施工现场,也是一派派火热施工的场景 …… 近年来,红古区贯彻落实省委 " 强省会 "、市委 " 重振兰州辉煌 " 战略,以新思路抢抓新机遇,全域布局、多点发力,力争把红古区打造成我国西部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生态秀美、经济繁荣、特色彰显、人民幸福的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
河畅水清林绿景美生态环境
初夏的傍晚,葱茏绿意环绕的大通路上,来这里锻炼、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 近些年明显能感觉到大通河河水越来越清,两岸也越来越绿。经常走在这里,心情非常舒畅,感觉非常好。" 红古区窑街街道居民丁晓旭对记者说道。健康水体的变化,离不开近年来红古区对于大通河的治理。
大通河为湟水一级支流,其中红古境内长 16.7 公里;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红古区牢固树立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河洪道环境综合整治、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制定印发了《红古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完善 " 河长 + 检察长 + 警长 + 志愿者 " 联动工作机制,设立区级河长 8 人,镇街级河长 62 人,村社级河长 47 人,设置河长公示牌 159 块,建立河长制工作制度 12 项,推动河长制工作抓实见效。加强与永登、永靖、民和等相邻县区协作配合,强化大通河、湟水 " 两河 " 红古段流域联防联控工作,严格全域 13 座水电站监管,落实特殊时段 24 小时驻站值守制度,确保 " 两河 " 流域水质安全。
河清岸绿环境美,在推行 " 河长制 " 的同时," 林长制 " 的实施也成了让生态环境美好的抓手之一。红古区现有林地面积 1726.2 公顷。近年来 , 该区稳步推进林长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林长体系已全面建立,设立林长制宣传公示牌 45 块,区级总林长 2 个,林长 5 个,镇(街)总林长 14 个,林长 40 个;村林长 38 个,副林长 38 个,形成了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做到了 " 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
多点发力
勾画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2021 年,区委区政府把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 " 三农 " 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抓实 " 五个振兴 " 上持续发力,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1 年全区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 5.5 亿元,同比增长 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 24958 元,同比增长 10%。
同时,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依托兰州伊利乳业、兰州鑫源农业、兰州新希望等知名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壮大 " 农 " 字号龙头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 1 家,培育区级龙头企业 2 家,全区 17 家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达到 20 亿元,营业收入年增长 17.8%,平均带动合作社 5.7 个、农户 645 户。继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全区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共计 361 家,其中达到 " 五有标准 " 的合作社 148 家,占比达到 41%,带动农户 6892 户,带动农户占比达到 56%。
同时依托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探索创新 " 支部 +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 企业 + 基地 + 农户 " 等发展模式,持续开展红古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全区 34 个村成员身份界定、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设置与量化、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颁证、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等工作。全区参与农村 " 三变 " 村数达到 17 个,村集体、农户耕地入股到经营主体达 3000 亩,辐射带动农户 993 户 3300 人,参与农户 226 余人,农户入股分红 59.96 万元 , 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 113.71 万元。
为全面巩固提升乡村治理成效。红古区围绕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 一肩挑 ",圆满完成村 " 两委 " 换届工作," 一肩挑 " 的村集体达到 29 个、比例达到 85.29%。持续推进 " 四抓两整治 " 向各领域深化拓展,开展 2 轮次覆盖所有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的 " 大调研、大排查 ",严格压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廉政教育,大幅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富带富能力。同时对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持续组织开展 " 移风易俗,从我做起 " 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在全区广泛传播。
项目建设正当时
发展按下 " 快进键 "
5 月 12 日,备受红古区人民关注的区医疗服务中心项目在红古区海石湾镇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今年来红古区开始建设的最大民生项目,项目现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 PPP 模式实施建设。2022 年红古区谋划重点投资项目 74 项,总投资 172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39.1 亿元。其中,续建项目 30 项,总投资 107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16.6 亿元;新建项目 44 项,总投资 65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22.5 亿元。
2022 年红古区纳入省市列重大项目清单项目共 4 个,总投资 16.6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9.6 亿元。其中:省列重大项目 1 项,为总投资 4.6 亿元的海石湾南区棚户区改造教育设施(高中)建设项目(续建),年度计划投资 1.1 亿元;市列重大项目 3 项(均为新建),分别为总投资 4.53 亿元的红古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总投资 1.73 亿元的湟水至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期、总投资 5.8 亿元的红古区 100 兆瓦光伏项目。目前,4 个项目均进展顺利,1 至 3 月完成投资 2.4 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 24.99%;1 至 4 月上报投资 3.16 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 32.95%。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 四圈联动 " 打造社工委 " 新引擎 "
去年以来,红古区充分发挥 " 社工委 " 贴近群众、扎根楼院的先决优势,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 " 社工委 " 工作中来,以居民自治圈、志愿服务圈、组织联动圈和邻里互助圈 " 四圈联动 " 的模式,打造社区工作新引擎,推动 " 社工委 " 工作再上新台阶。
红古区通过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小区管理的热情,积极发动辖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目前,全区有 294 名 " 社工委 " 委员主动承担老旧楼院人员排查工作,并有效发动身边的退役军人、志愿者和左邻右舍,纷纷向社区报名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中,激活了家门口的防 " 疫 " 微管家。同时,为弥补部分 " 老旧楼院 " 没有物业管理的短板,社区 " 社工委 " 通过在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牵住 " 业委会 " 这个 " 牛鼻子 ",构建 " 物业 + 业主、社区 + 业主 " 的服务体系,全面形成了引导居民群众参与治理的居民自治圈。
以社区网格为基础,红古区将 " 社工委 " 委员分配到每个网格中,明确职责,靠实责任,并分别成立若干个由居民代表、楼院长、驻守干部、志愿者等组成的 " 邻里互助小组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紧盯小区居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定向发力,联合小区居民共同编织出社区治理网络,将小区邻里互助力量辐射到每户小区居民家中,切实兜住防控 " 网底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邻里间温暖有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娜 文 / 图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