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海底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并引发海啸,引起在新冠疫情中苦苦挣扎的人类的再次震荡。一些媒体估算,汤加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大概相当于 1000 颗广岛原子弹,级别达到 VEI 5~6(VEI 是火山爆发指数,最高为 8 级)。有报道称,这可能是人类在近 30 年来见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毫无疑问,这个级别的火山喷发会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威胁人类的生态安全。有调查表明,保持沉默长达 300 年的富士山,积蓄力量的岩浆也正在活动,喷火口的数量增至近 6 倍。近年来全球发生的一系列生态安全事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前人类面临自然因素引发的生态不安全以火山喷发、地震等为代表,而人为因素引发的生态不安全首推全球气候变化。汤加火山喷发可能会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极端天气,加之火山喷发地点位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关键监测海区的南侧,势必影响拉尼娜状态的发展趋势。1815 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了次年欧洲、北美的 " 无夏 " 和欧洲的大饥荒,但这次汤加火山喷发是否会对当前的全球变暖以及引发的其他问题产生对冲效应,仍需进一步观察。
不同层次的生态安全问题,需要不同层次的解决框架,低层次、小范围制度建设只能应对局部问题,全球问题的应对需要全球性的制度建设。对我国来说,面对国土生态安全、健康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人口生态安全、贫困生态安全、经济建设活动引发生态安全等的区域性生态安全,要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防范体系,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协调机构,制定生态安全规划和应对生态安全的策略,特别要防止在应对时各地出现 " 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 的无章法现象。
从全球性生态安全看,人类面临着自然因素导致的火山喷发、地震等问题,目前首要的还是人类活动推动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安全,核安全也是值得重视的大问题。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因素,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不安全都会反映到全球气候变化上。中国作为全球气候行动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关注自身生态安全的同时,也要与国际社会一起高度重视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要利用生态安全这个关节点,在联合国框架下打破各国各自为政的治理格局,推动生态治理全球一体化结构的形成、建立完善且有应变能力的生态安全评估体系和预警体系及风险防范体系,在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安全的挑战中彰显新时代的大国担当。同时,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化,中国需要未雨绸缪。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更应该切实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向发展中经济体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援助,维护人类当前以全球气候行动为 " 纲 " 的生态安全格局。只有全人类共同行动,才能营造 " 温适、天蓝、地绿、水清 " 的人类生存环境。(作者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