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岁的老连长记忆中的 " 雷锋精神 "
"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有一座雷锋纪念馆。今天,雷锋纪念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雷锋生前所在连连长虞仁昌、三毛创作人张乐平之子张慰军、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班长陈伉等齐聚于此。在这场由共青团上海市委主办的 " 雷锋精神进校园,携手共叙爱党情 " 的活动中,他们深情回忆,给学生们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雷锋。
" 当年,是我接新兵接的雷锋," 始终站在弘扬 " 雷锋精神 " 第一线的雷锋生前所在连队连长、九十一岁的虞仁昌老连长为大家讲述了 " 我身边的好战友 " 雷锋的故事," 点名的时候,他排在最后,但声音十分洪亮,笑起来露出雪白的牙齿,他的笑容让我们如沐春风。" 讲起雷锋的故事,虞仁昌说,自己虽然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所有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雷锋从小很苦,但生性乐观,他总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带给我们温暖。"
曾经创作了《三毛流浪记》的著名漫画家张乐平,曾经创作了《三毛学雷锋》,用漫画的形式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在《三毛学雷锋》中,三毛还是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子,还是那样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三毛以雷锋叔叔为榜样,主动帮助别人,做好事不留名:为老爷爷打伞,将捡来的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为小朋友们分水喝……这一个个简单但又感人的小故事,使得三毛成为小朋友们学习的好榜样。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说,雷锋是苦孩子出身,父亲也是苦孩子出身,所以父亲觉得自己和雷锋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父亲创作了《三毛学雷锋》,希望把雷锋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张慰军说:" 我的父亲张乐平画这个乐于助人的小三毛,就是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够有这样的优秀品质。因为,父亲张乐平曾说:" 大树是由苗苗长大的,对苗苗我们要精心浇灌。"
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班长陈伉以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为引,为大家展现了一个历经苦难挫折仍坚毅乐观的雷锋。他所在的执勤四支队十中队从 1982 年开始,每月 20 日都走上南京路街头开展为民服务,这项传统已经接力传承了 39 年,已经成为南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他们的学雷锋活动带动了 30 多家社会机构参与其中。他动情地说:" 今后,无论是时代的变迁,还是人员的更换,我们都会始终把雷锋精神当做传家宝,永久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据了解,本次活动将作为红色网络课程,通过沪江网 CCTALK 平台向上海和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贵州遵义、云南等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及西部地区的青少年进行线上播出,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雷锋、学习雷锋,引导他们将爱党之情化为报党之行,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代代相承。
四十年 " 学雷锋 " 融入课程赋予新内涵
今天下午,市八初级中学以一场精彩的 " 四史 " 教育主题活动《学习雷锋四十载,五育并举铸新篇》,与豫园学区、市区新优质项目学校、中华路第三小学、小东门街道以及共建共育的伙伴们,共同见证朝气蓬勃的雷锋精神。
" 雷锋 ",是市八初级中学的标志。市八初中位于黄浦区老城厢,其前身为创办于 1933 年的民办斯盛中学。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市八初中的前身多稼中学就积极响应 " 五讲四美三热爱 " 的号召,把 " 雷锋精神 " 作为 " 勤朴 " 校训的精神延续,作为办学的精神内核,距今已有整整 40 年。
20 世纪 90 年代,学校积极响应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要求,倡导全体教师弘扬高尚师德,主动为学生服务,深入开展 " 岗位学雷锋 "。同时,学校前身井冈中学较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和丰富了学雷锋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市八初中的内涵发展。
近 10 年来,学校党支部组织青年教师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积极参加上海市肢残人协会组织的黄浦区 " 智力助残 " 活动。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号召广大教师发扬雷锋精神,科学防控,悉心指导,确保学生 " 停课不停学 "" 心境佳、体质棒、学业优、习惯好 "。
40 年来," 学雷锋 " 已经成为市八初中培养和提升师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学校特色。
在学习雷锋第 40 年的时候,学校编制了一出情景剧——《我们》,展示了四十年来,一个个学子、一支支学雷锋小队接力行善,成为公益达人的故事。市八学生们参与设计的一套书签、一组冰箱贴、一个 U 盘,这些文创作品,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新鲜载体。
而该校七位雷锋式的老师,先后翻山越岭,为云南普洱大山深处的孩子播种了希望、插上了圆梦的翅膀,共同参与书写了脱贫攻坚这部 " 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他们的 TED 演讲《驰疆援滇 山海情深》,令现场师生动情。
现场," 寻迹‘雷锋’小公民道德实践课程 " 发布,将学校学习雷锋活动全面课程化,落实课程育人理念。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龚洁芸 文字编辑: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