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援青经历,已彻底改变了这位小儿科医生的 " 三观 ":以前觉得看好病能救人就很了不起,在果洛藏族自治州,与同仁们白手起家、建章立制,才发现自己的潜力可以更大,能做得还有更多!就在今天上午,孙金峤以杰出援青贡献,荣膺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
获得殊荣后他说道," 我非常荣幸也很自豪,能尽自己绵薄之力,为青海果洛的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扶贫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更为自己处在这样伟大的时代而骄傲。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未来自己还将延续传递复旦上医精神,更好地服务社会。"
2019 年 7 月 4 日,孙金峤始终记得这个日子。当天收到上级领导征询电话,需要选派一位干部前往青海果洛时,他都没跟家里人商量,就毅然说道," 我可以!" 他告诉记者,妻子同样是从事医药相关行业者,夫妻俩对救死扶伤有着一致的看法," 我相信她肯定会答应,并无条件支持我。"
孙金峤内心埋着一段 " 扶贫缘 ",他在贵州遵义度过研究生阶段,每每回到曾经学习的城市,都能感受到因为扶贫带来的城市变化," 楼变高了,硬件完善了,老百姓的日子真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中国人团结一心才有的硕果。" 而今作为成熟的医疗工作者,能有机会去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是可以实现更崇高目标的契机。
孙金峤在果洛第一件事便是调研:全州医疗资源相当分散,州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 4 万人,县人口更稀疏。他告诉记者,以妇产科为例,州妇幼保健院 7 名医生去年共接生 1100 名新生儿;玛沁县医院 5 名医生去年接生 108 名新生儿……医疗资源分散,工作量不均,却都需要待命。该如何解决这一现状,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走访 " 摸底 " 玛沁县、拉加镇、雪山乡等果洛州多地医疗机构后,孙金峤将上海的先进管理理念,结合当地情况,探索创新出新模式——以果洛州人民医院为总院,牵头组建医疗健康集团。集团内医疗机构 " 人、财、物 " 统一管理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大幅提升了医疗卫生资源整体利用率。
先进理念嫁接顶尖技术,在这片雪域高原,医疗救治能力很快得到突飞猛进。在他的 " 老本行 " 儿科领域,果洛当地出生 1500 克以下的新生儿几乎意味着 " 没有任何生存希望 ",孙金峤与当地医生携手,救治了全州首例出生 1280 克的新生儿,当年轻父母看到即将能出院的孩子时,感激涕零," 所有人都告诉我们不要抱有希望了,但我们选择相信上海医生!"2019 年至 2020 年短短一年间,当地新生儿死亡率降低 25%,切实为百姓带来福祉。
对孙金峤来说,援助青海果洛无疑是职业生涯中的 " 转折点 ",他直言:重新转换身份,焦虑感始终伴随左右,考虑怎么做,担心做不好成为常态。正是在援青干部们这样巨大的压力动力下,作为二级甲等医院的果洛州人民医院,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孙金峤带领团队因地制宜开展 18 项新技术推广,先后组建心电中心、胸痛中心、病理科、皮肤科、肛肠科、ICU 等 6 个新学科。与团队先后组织上海 62 名专家赴果洛开展短期培训,组织 10 名技术骨干赴西宁、上海进修学习;成立果洛州首个 " 博士工作室 " —— " 孙金峤博士工作室 ",迄今已培养 12 名技术骨干。
而沪青领导共同支持下,医院获得大量资金支持,启动影像医技楼建设项目、手术室和急救中心改造项目、制氧站项目、传染病中心建设项目、医疗废水处理项目、制剂楼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等。
04 陌生地已成落脚 " 家 "
去年春节,新冠疫情突袭,还在上海休假的孙金峤二话没说,一张机票飞回果洛,带着当地医护队伍,共同改造发热门诊、完善预检通道……模式同时推广至全州医疗机构,这一切为果洛州人民医院牢牢筑起防疫铜墙铁壁,使当地安然度过疫情特殊时期。
从过去未曾听说过的地理名词,到埋头深耕之地,孙金峤说," 果洛已然是自己落脚的家,尽自己全力将家建造得更美丽,是我应尽的责任。"
记者最后获悉,在北京接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后,他将启程再赴果洛," 今年包括儿科呼吸机等多个医疗器械都将到位,届时,我们将有更多施展空间,当地老百姓也将体验到更便捷、更先进的医疗服务。"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