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队因缺钱导致入不敷出而最终解散,本是稀松平常的市场现象,但仍有不少媒体、球迷把问题归咎于中国足球当下推行的限薪限投、中性化名称等措施。只是改个名字,真能让一家原本好端端的足球俱乐部,一夜暴毙?
母公司深陷财务危机
这个冬天,深陷生存危机的足球俱乐部有三家:天津泰达、江苏苏宁和华夏幸福。确切地说,并不是这三家俱乐部遭遇生存危机,而是他们背后的母公司,因各种原因遭遇企业发展的经济困难。
江苏苏宁队上赛季夺得中超冠军,但母公司苏宁集团近几年的多元化扩张难言成功,集团已连续 6 年亏损,债务达到 1000 亿元。苏宁集团投资人已明确表态:不在零售主赛道的,就要该关的关,该砍的砍。苏宁足球和 PP 体育一样,头大很大但几乎没收入,最终被砍也很正常。
弃足球俱乐部如敝屣
" 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 ——电影《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成为一些足球俱乐部的现实写照:母公司有钱时,足球俱乐部烧钱不眨眼;母公司遭遇危机时,足球俱乐部被弃之如敝屣。
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基本都依靠母公司直接输血,以接受赞助费的形式,为母公司打广告、做宣传、推广品牌。说到底,这样 " 厂队 " 模式,远离真正职业化的中超俱乐部,无非是一个广告板的角色,根本没有相对健全的自我造血功能。中超职业俱乐部活得好不好,和自身是否努力关系不大,主要看是否有一个肯花钱的 " 金主爸爸 "。
十年之前,中超联赛一度被称为 " 中国地产联赛 ",很多地产企业为撬动足球之外的社会资源,纷纷选择踢足球。如今,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不少地产企业或原本踢足球的投资企业,自身发展遭遇困境,现金流十分吃紧。
多元股权打造健康生态
泰达、苏宁和华夏,因母公司遭遇经济苦难,直接导致足球被放弃,也暴露出当下中超俱乐部单一化股权的诸多弊端。母公司有钱时玩命烧钱,足球俱乐部则急功近利,过把瘾就死;母公司遭遇经济问题时,足球俱乐部被视为不良资产,引发球员流失、资产变卖、丧失准入资格、被迫清算甚至直接解散……
在笔者看来,中超一些俱乐部遭遇经济危机,恰是优胜劣汰的市场之手在主导,而有些俱乐部当初饮鸩止渴推行金元足球,如今被 " 反噬 " 引发沉渣泛起,更证明《中国足球改革方案》的指引方向正确。
《方案》中明确提及: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多元投资,鼓励俱乐部所在地政府以足球场馆等资源投资入股,形成合理的投资来源结构,推动实现俱乐部的地域化,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
职业足球需要政府支持
必须看到,中国职业足球根本离不开政府的关心支持。重庆俱乐部能暂时渡过难关,和当地政府对足球事业的关心不无关系,鼓励引导有责任的企业介入。前河南建业完成股权变化,成为河南嵩山龙门队,得到郑州、洛阳两地政府的支持。唐山市计划支持河北足球,这让河北华夏幸福看到一丝希望。
未来政府、企业、社区甚至个人等形成足球俱乐部的多元股权,才能避免单一股权的弊端,确保长期投入更稳定,抗风险能力更强,打造百年俱乐部。
当然,中超联赛要更健康发展,除了俱乐部更理性运营,量入为出,不再烧钱外,关键是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中超俱乐部不能只依赖母公司的输血,而要吸引更多赞助费用、比赛日收入、转会市场运营等,提升自身作为企业的话语权。
栏目主编:陈华 本文作者:特约作者 耳东海 文字编辑: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文内插图:新华社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