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系列改编自作家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编剧唐尧操刀了先后两季的影视化改编。如何让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故事引发当下观众的共鸣?如何保持前后两季的高水准?在他看来,关键是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寻找平衡。
以下是唐尧的自述:
《大江大河 2》的创作过程中,有两个大的方向一直在引发我们思考。第一点就是如何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寻找平衡。众所周知,《大江大河》的原著小说非常优秀,如同制片人侯鸿亮所说,它像一把利斧劈开了社会的不同层面,将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们的生活百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有这么好的原著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影像化地传递出这份沉甸甸的现实。
二三十年后回头看,历史已经呈现出不同色彩。如果用更大的历史维度进行思索,譬如用百年、千年的时间刻度推测,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又是什么?这个答案只能在历史中寻找。
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不曾断裂,这个文明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它留在集体记忆中的究竟是哪些人、哪些事?我能记起来的是孟子的舍生取义,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是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为后世子孙留下的那些闪耀千古的理想火种。
找到创作的原动力之后,困扰我们的就是技术难题了。《大江大河》这个题材的创作限制还是比较大的,作为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电视剧,我们基本摒弃了那些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基本回避了爽剧的人物和故事节点。留给创作者的,就是要在不大的创作空间里,尽量把戏做好看。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寻找时代大事件,也就是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交结点,尽量调动观众对于时代记忆的共鸣。《大江大河 2》的故事开始,就是在 1988 年压缩基建和禁运的背景下展开的,属于不可抗力强加在人物身上。作为编剧,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在这两个真实的事件节点上,把故事做好做活。经过各种尝试,最终压缩基建成了故事的激励事件,主人公本身的生活轨迹和他所有的人物关系都随着这个事件推动开来,并且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轨迹上。禁运事件则成为整个故事中宋运辉线索的第一序列高潮:宋运辉本来可以接受相对的不公平待遇,但他并不是没有怨言,心里的不平全都在禁运这个时间点上爆发出来;只是这种爆发是在不破坏大局、推动东海项目前进的前提下,这是主人公身上现实与理想交织的一种体现,他的人物真相也就此揭示。
故事 32 集所谓的 " 修罗场饭局 ",这个饭局最早被我们定义为 " 第三者晚宴 "。在这里,程开颜看待梁思申是情感和家庭的第三者,梁思申看待虞山卿是工作与谈判的第三者,杨巡看待寻建祥是自己与梁思申合伙中的第三者,而虞山卿又是寻建祥牢狱之灾的始作俑者。各组人物之间都存在着台面以下的矛盾,每个人物都在文本之下藏着真正的潜文本,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这场戏是一个矛盾关系的小爆发,而这个爆发是故事进行到 23、24 集就预埋的线索。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张熠 文字编辑: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