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圣诞节那天,24 岁的电通员工高桥茉莉因为不堪工作压力,从员工宿舍跳楼自杀。临死前,她给母亲发了条短信:工作和人生都太累了。
" 这位东京大学毕业的职场新人经常加班到凌晨 5 点才回家,在死前三个月,她的平均月加班时间高达 105 个小时 "。媒体报道称:高压之下的高桥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选择一死了之。
刚开始,高桥茉莉的死亡就像一颗螺丝钉掉在地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东京劳动部门裁定高桥茉莉为 " 过劳死 " 之后,引发了日本年轻人广泛的共鸣和愤怒。
电通公司成为众矢之的,并 " 成功 " 获得当年日本网友投票产生的一项大奖:2016 年日本黑心企业大奖。
日本加班文化是如何走到 " 全民公愤 " 这一步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看看日本年轻人的加班简史,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1、日本企业战士—— 996 始祖拼出来的日本盛世
2、泡沫破灭时代——没有选择的社畜
3、平成废宅——另类的反击
一、日本企业战士——996始祖拼出来的日本盛世
日本加班文化是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的。
1960 年,池田勇人成为日本首相后发布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重点目标便是实现 " 国民收入在 10 年内翻一番 "。虽然上到经济学家,下到普通民众,都觉得这是政治家的大话。但在 1955 — 1970 年间,日本保持着年均 GDP10% 的增长率,仅仅用了 7 年就实现了国民收入翻一番。
那时候,刚刚走向社会的日本年轻人——团块世代,就这样被送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大礼包。彼时,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为了稳定熟练工人队伍,防止员工 " 跳槽 ",日本松下出了一记狠招,并迅速被各大公司模仿。这便是 " 终身雇佣 " 和 " 年功序列 " 政策,终身雇佣为员工提供稳定、高福利的 " 铁饭碗 " 工作," 年功序列 " 则意味着干的越久,拿的钱越多。
可惜有这样的想法人太多,团块们这一劳就劳了十多年,还把自己干成举世闻名的 " 企业战士 ",留下了伟大的 996 遗产。当时,拿命 996 的团块们把日本人的工作时长干到全球最长,因为日夜奋战,团块们也因此得到了一个 title —— " 猛烈社员 ",猛烈到不少人为了企业操劳致死。
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了日本重要的竞争优势。这批活好耐操还便宜的 " 企业战士 " 们把日本干成了亚洲四小龙中的大哥。70 年代后,日本经济更是一飞冲天。
也不是没有人怀疑过 " 牺牲年轻人换来的高增长 " 是否合理。但是,此时年轻人的工资增速跟坐上了火箭一般, 1961 年 ~1970 年间,日本员工的实际工资收入上涨了 1. 52 倍。这时的年轻人普遍通过自己的奋斗买车买房, 迎娶美娇娘。怀疑声也就淹没在令人眩晕的增长中。
和稻盛和夫一起 " 燃 " 的是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们中有超过九成自认为中产。当时 " 一亿总中流 " 的说法应运而生, 这群中流撑起了盛世的繁华。而那些因为过度加班倒下的员工, 成了不幸被时代巨浪撞翻的人。人们经过他们身侧,发出一声叹息,然后或冲进流光溢彩的名利场; 或冲进灯红酒绿的欢乐窝。
1987 年开始,日本股市开始迅猛上涨,泡沫经济进入了 " 最后的狂欢 ",那恰恰也是日本员工加班最为疯狂的日子,写字楼里挤满了通宵达旦工作的 " 企业战士 "。
年轻人根本不愁没工作,人们花钱大手大脚,街上开着各种款式的日本汽车,夜总会火辣女郎们摇着羽毛扇子 ....... 泡沫年代钱和潮水一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年轻人对将来没有不安感,赚多少就花多少。
没有人会相信,这一切会在某天突然踩下急刹车。
二、泡沫破灭时代——没有选择的社畜
1989 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后,日经指数在 12 月掉头下跌。股市崩溃之后,日本楼市泡沫在 1991 年也开始破裂。经济泡沫破灭中,大量企业破产导致无数劳工失业,日本自此步入了 " 失去的二十年 "。
人们把那些一毕业就碰上经济危机的的年轻人称之为 " 就业冰河期世代 "。
经济泡沫破灭后, 面对求职市场乌泱泱的年轻人,大公司掌握了话语权。它们不愿再负担 " 终身雇佣 " 和 " 年功序列 " 带来的高昂成本,便缩减正式工的招聘。与此同时,启用派遣公司(外包公司)和派遣工(外包工作人员)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潮流。
日剧《派遣员的品格》的开场白中讲述到:派遣员工资为时薪制,没有奖金;(劳务)合同每隔 3 个月就要重新审定;工作环境恶劣且干着没有成长性的初级岗位 .....
比起在工作上的超长待机,更让这一代日本年轻人绝望的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在他的新书《穷忙族》中,发出了一个扎心的灵魂拷问:为什么我们工作这么努力,还是这么穷?
1993 年楼市泡沫被刺破之后,日本房价连跌 25 年。但是那些高位买房的人,房贷还是得还;人们在泡沫经济时代信用卡欠下的卡债也要还。最惨的是那些成了派遣工再也无法翻身的年轻人,30 岁之后,他们没有青春肉体可以被压榨,一旦被解雇,就很难找到工作,只能靠打各种临工维持生计,生活容不下任何闪失 ......2005 年,日本这样的穷忙族高达 545 万。
成长于经济景气年代的这一代,他们见证过泡沫经济时代的浮华, 又迎头遇上经济危机期间的解雇和降薪的危机。上一代的奋斗精神在他们身上已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在拮据的经济条件和繁重的工作负荷下,对 " 奋斗 " 的怀疑。
三、平成废宅——另类的反击
2019 年《我,准时下班》这部日剧同时在中日韩爆火。剧中的女主角是一个觉醒的社畜。她原本是个奋斗逼,毕业于名校进了大公司,在疯狂的加班之后,由于疲劳摔下了楼梯。
在医院里,她想明白了:" 工作不过是为了生活的更幸福一些,如果因为工作放弃自己的幸福,那就本末倒置了 "。从此以后她准点下班。
在亲眼看到自己的父辈活的就像是一部挣钱机器,拼命努力,依旧满足不了一家人后,平成世代的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群拒绝融入现代竞争社会,也拒绝过 " 正常 " 人生的 " 废宅群体。
他们沉迷于网络和二次元,是资深宅男宅女,普遍没有上进心和责任心;对现实漠不关心,是不折不扣的废材,成为无法被寄予厚望的一代。
日本政府并不是没有做过努力,央行持续的低利率希望刺激投资、刺激消费。但是从泡沫破灭时代中熬过来的人们信心早已稀烂,九成以上的日本人不买股票、不参与 P2P、不考虑古玩和黄金,甚至不愿意买房。他们只相信躺在银行里面的存款。
年轻一代的平成废宅则更进一步,他们发起对资本主义的反抗。
平成废宅们不愿再为高房价和债务买单,他们一日三餐因陋就简,对奢侈品消费嗤之以鼻;丧失了物欲、成功欲,远离结婚和生子。
年轻人需求不足的反作用则是:企业需求不足,企业为了稳定利润于是开始裁员,裁员之后,消费更加低迷,于是又得裁员,裁员又导致需求不足,又得裁员,日本实体经济陷入没有明显增长、就业的怪圈中。
比起经济问题更令人悲观的是 " 人口问题 "。2017 年,日本老龄化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比重的 27.05%。而日本的结婚率和生育率却年年走低,2019 年日本出生人口创下 120 年新低。
结尾:
时间回到 2015 年,高桥茉莉自杀事件引爆舆论后,日本电通集团董事长在压力之下被迫辞职。
2017 年,日本开始实行超级星期五计划,规定每月底的星期五提早到下午三点钟放假;此外,政府也将带薪年假提高到 20 天;2019 年政府提出修改月最高加班时限,希望争取每人每月加班时间不超过 80 小时;解决过劳死问题、支援死者家属的社会团体也在不断增加。
只是,没有人知道这一切是用多少年轻人的命换来的,也没有人知道这一切来的是不是晚了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