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晕车车
编辑 / 老年公寓
刚巧,正看着园子温的首部随笔记《用电影燃尽欲望》时,他的新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就悄然出了资源,这也是他去年因心肌梗塞住院回归后的第一部作品。
放下书,打开这部 " 园子温式 " 又长又混乱的影片,显然为他的随笔做了最好的注脚,你会看到他如何电影诚实的实践书中所写的创作动机,燃尽自己的欲望。
贯彻他撕碎条条框框的 " 电影性 ",对电影创作的纯爱;贯彻他的小人物主义,对影片中每张面孔的纯爱。
所以看园子温的作品很需要对胃口,喜欢的爱到不行,不喜欢的会觉得恶心,拼噱头,被骂 " 根本不是电影 ",而这就是他的目的,拍一些不以讲故事为目的、没有逻辑的影片,用情绪堆砌出一部充满内裤、自杀的 JK、变态、血浆、近乎搞笑的猎奇性爱 ......,莫名其妙的影片。
在园子温看来,这种特殊性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人的家庭关系都值得描绘,只是他把这种特殊性夸张的挖掘了出来。
青年导演小林准备拍摄一部文艺片《面具》,为了寻找素人演员,四处张贴招募海报。
应征要求是发一张照片和文章,详细说明自己为什么想演这个角色,不接受电子邮件,所以那些希望成为女主角的女孩们都写好简历投递出去,人物通过这个红色邮筒联系起来。
虽然零零碎碎,但结构还是比较清晰的。
以每个人进入试镜考核作为时间线索,再一一讲述她们的背后故事,他们是此刻的试镜演员,同时又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
她在试镜的自我介绍环节坦白,说自己是个十足的婊子,父母早就放弃自己,自己也就放任了自己。
没什么本事,显然很被家人看不起,但他却沉浸在自己的 " 演艺世界 " 里,会带着别的群演回家看电影录像带,骄傲的说:只有在这些电影里发现了他,才算是真正看过这部电影。
掐表记录自己在电影名作里出现的时间,14 秒的时长就能让大家感到敬佩。
老头说这是自己最成功的一次表演,完全融入了场景之中。
失去丈夫的年轻女孩桐子,拥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她想当演员也是为了完成亡夫的愿望。
虽然看着柔弱,处处被家长限制,但她无比坚定的贯彻亡夫的遗志,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 " 脸 ",自己的演戏天赋。
在试镜现场,她说出了自己压抑许久的痛苦,父亲的死让自己焕然一新。
她们的角色被投资方塞进来的女明星替掉了。
自己拍摄《面具》这部影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启用素人演员,找回自己当初拍电影的热情。
所以,影片中,前女友成为了一个自由意志的化身。
她出现在小林的身边,为他做出勇敢的决定,写离经叛道的剧本,选择毫无经验的素人演员,其实这些都是小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只不过,还是拗不过现实,明星女演员最终成为电影《面具》中的主角。
然后,桐子和安子成为了背景板上的群演。
只不过,我们别忘了,《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里没有主角,反而是两个群演——桐子和安子在影片中成为了压过女明星的鲜明存在,多么反电影、反商业的行为啊。
看到最后一幕的时候,这种冲破寻常电影体制的强大感情达到了高潮,让人在屏幕前也忍不住为园子温热烈鼓掌。
最后一幕是《面具》的拍摄现场,明明女明星在表演着重要情节,讲着热烈告白的台词,但反而是这些试镜过程中出现的群演在我们面前穿梭,吸引着镜头和观众的注意。
小林导演在摄影机上看到前女友的身影,开始追着她狂奔。
而桐子和安子决意夺回自己的主角身份,暴打女明星。
最后,她们跑上市区的街头,对着生活中的群演,也就是我们这些路人大喊:所有人,站起来,你们喜欢做没有脸的群演,以一个群演的身份面对着现实生活吗?
不再局限于电影,而是让每个人都勇敢的追求自我,打破虚伪的 " 面具 "。
叛逆了电影的形式,主角不再是主角,群演成为镜头的中心,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
叛逆了日本电影现在商业的,仿佛按订单制作的环境,让烂俗的女明星和指手画脚的欧吉桑都见鬼去吧。
叛逆了现代社会的假面,向麻木的人群发出勇敢的呼号,在混乱的真实之中不停奔跑。
当我们谈论园子温,有人可能会说:" 在我们这种正经影迷眼里,园子温的电影还是不行。"
听到这番话的园子温应该会在一旁窃喜,因为不正经、反电影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他必定会说:" 正合我意,好样的,明天继续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