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的 5 位艺术家,用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试图理解中国式艺术。包括邱世华的白色绘画、梁绍基的蚕丝作品、刘建华的白色瓷器、秦一峰的高级灰摄影以及陈彧君的水墨拼贴在内,他们选择让自然成为礼物,接续了中国传统的精神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 " 中国色 ",开幕当天,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夏可君、策展人肖斌邀请参展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等学者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对谈讲座。
评论家、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直言:" 五位艺术家呈现出来的中国色,是一种中国哲学的‘虚白’。这种白色是知白守黑,是黑白相通,这是由东方智慧开启的色彩,是中国艺术的魂,也是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绝对贡献。"
此 " 虚白 " 之色,不同于概念化的单色画(劳森伯格)、抽象的白色画(瑞曼)、日本及韩国的余白(李禹焕)等,而是一种在 " 虚无 - 空白 " 与 " 实存 - 整体 " 之间的悖论结合。
本次展览也是对于中国式材质的重新激活,从亚麻、蚕丝、瓷片、银盐胶片或册页宣纸上,被赋予全新的自我理解与艺术的形态,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材质的敏感细腻,但又进入材质与自然的隐秘关联。
邱世华、梁绍基、秦一峰、刘建华和陈彧君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于中国传统已有的模式,却又恰好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逻辑,既是返回自然也是反向重构,发现被传统所忽视的维度,充分面对自然的废墟化,在带入技术与观念化的操作后,再次激活了自然的隐秘灵性,重建了人性与自然的深度关联。
在与会艺术家看来,中国式艺术不再是西方现代性的单极化思维,而是有无相生的二元转化,是自然与技术、自然与习性、自然与概念等对立的重组与调节,体现出自然可再生性的智慧,其中有着中国艺术自生性的原理。
" 如此自然化的艺术才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的绝对贡献。"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