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李悦
2008 年 4 月 25 日,紫金矿业回归 A 股,当天先暴涨后急跌,上演了一出惊险的过山车行情。
这次上市,紫金矿业破天荒地获准以 0.1 元的面值发行。如果按照 A 股上市公司通行的 1 元面值计算,其当天收盘股价达到 139.2 元,仅次于当时两市第一高价股贵州茅台。
" 中国黄金第一股 " 就这样诞生了。同时,它也成为 " 资本大鳄 " 陈发树的关键一跃。
当时,陈发树个人及其通过新华都集团持有的紫金矿业股份合计约为 21.78 亿股,这部分股权按照当日 13.92 元 / 股收盘价计算,市值为 303.18 亿元,较他 8 年前投入的 3359 万元,翻了 900 倍。
以掘金紫金矿业为起点,到参股青岛啤酒和云南白药,再到近年在隆基股份、中国中免等公司上的神奇操盘,陈发树撬动资本杠杆,大手笔参与各行业投资,其资本版图迅猛扩张。
" 股神 " 陈发树
2020 年,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和免税概念股中国中免涨幅惊人,成为 A 股超级黑马。由于同时位列这两家公司的前十大股东,陈发树格外引人注意。
在这两家公司上,陈发树布局时间并不长,但均收获惊人。
2018 年 5 月 31 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关于 2018 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光伏建设规模将得到控制,且电价及补贴再次被降低。作为光伏行业龙头、全球最大单晶硅生产制造商,隆基股份首当其冲,在随后两个多月时间内股价腰斩,最低报 11.76 元。
2020 年以来,随着隆基股份业绩大幅好转,市场对其表现出了认可。二季度开始,公司股价开始出现大幅上涨,在 10 月 13 日最高触及 83.27 元。
从陈发树开始建仓的 2018 年三季度到最近的股价高点,隆基股份上涨了约 7.5 倍,让人叹为观止。
股价飞涨后,陈发树开始大刀阔斧进行减持,其中二季度减持 2686 万股,按照 30.48 元 / 股(前复权)均价计算,套现 8.2 亿元;三季度减持数量为 3740 万股,按照 57.94 元 / 股(前复权)均价计算,套现 21.7 亿元。
2020 年,陈发树另一个投资神话是中国中免。年初,国内外旅游产业遭受重创,中国中免一季度亏损 1.02 亿元。受此影响,公司股价在一季度一度跌至 66.50 元 / 股。
陈发树见状,抄底进场,到一季度末时共买入 1446.81 万股,位列公司第七大股东。
入场后不久,二季度受到免税店、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等影响,中国中免股价大幅上扬,最高区间涨幅达到 275.84%。在此期间,陈发树仍大举增持,截至三季度末已持有 2144.46 万股,市值超过 47.8 亿元。
福建首富
对于陈发树来说,如今数十亿资金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再正常不过,这可能与他有一个不寻常的发家史相关。
1961 年,陈发树生于福建泉州安溪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陈家家境很困难,迫于经济压力,小学四年级没毕业,陈发树就辍学了。16 岁的时候,他来到村里的一家林场担任运输工,这一干就是 5 年。
1982 年,陈发树坐上了一辆从安溪老家满载木材的货车赶往厦门。卸货过程中,他发现了 " 商机 "。随后,陈发树在老家找了木材供应商,又回到厦门找了家木材加工厂,与双方签订采购和供货合同,做起了倒卖木材的生意。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陈发树成了泉州最大的木材商。
凭借在木头上赚的钱,25 岁的他在厦门买了房。不过,不安于现状的陈发树,一年不到就把房子抵押了出去,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和两个弟弟帮一家小卖铺拉货。不久后,这家小卖铺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陈发树就和弟弟一起把店盘了下来,取名华都百货,做起了批发生意。
1995 年,陈发树将华都百货搬到了福州最繁华的东街口,与福建商业老大东街口百货仅一街之隔。不久后,陈发树旗下的火车站新华都商城、厦门湖里区商场、五四路新华都购物广场等相继成立。
两年后,因与弟弟经营理念不合,陈发树出来单干,成立了新华都百货,新华都集团由此诞生。
1997 年,陈发树和老乡柯希平花 6800 万元买了一批水电站设备,本想转手牟利,却因未找到合适买家就此搁浅。于是二人成立了新华都工程公司,边找买家边干工程。
机缘巧合下,陈发树认识了紫金矿业的总经理陈景河,陈发树承接下了紫金矿业的开采项目。因为负责开采工作,他对紫金矿业的开采量和财务数据有很全面的了解。
三年后,紫金矿业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股份制改革。陈发树以旗下新华都集团、新华都百货和新华都工程的名义,参与了紫金矿业的发起设立。这三家公司总出资额 3359 万元,持股 20.19%,其中仅新华都集团就持有紫金矿业 1729 万股,占比 18.2%。
当时,对于紫金矿业的未来,陈发树虽然有所期待,但是没有十足的把握。面对新华都内部反对的声音,陈发树跟手下人感叹:" 这次只能当赌一把了!"
人生的选择,最关键的往往就是那几步。
2003 年 12 月和 2008 年 4 月,紫金矿业分别在香港、A 股上市,公司市值碾压山东黄金和中金黄金,成为 " 中国黄金第一股 ",陈发树的身家随之水涨船高。这笔高额的投资收益,也成为他日后投资的 " 现金奶牛 "。
2008 年 7 月 31 日,陈发树迎来了他的第二家上市公司,其控股的新华都正式登陆深交所。
拿下云南白药
紫金矿业之后,陈发树更辉煌的成绩是入股青岛啤酒和参与云南白药混改,这背后离不开几位关键人物的支持。
从 1999 年起,陈发树先后在长江商学院、中欧 EMBA 等多个商学院学习。期间,他除了掌握了资本运作的真谛,还认识了很多公司高管,其中两位同窗对他未来商业版图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华都上市前,陈发树不惜用 10 亿股权作为薪酬,招来了 " 打工皇帝 " 唐骏。后来,唐骏帮助陈发树完成了一系列的大手笔资本运作。
也就是这时起,他持有的紫金矿业股份开始悄然发挥作用。
据 Wind 数据显示,2009 年 4 月 27 日至 2009 年 5 月 22 日,陈发树通过二级市场卖出了 1.47 亿股紫金矿业的股份,按照 8.84 元 / 股的均价,套现 13 亿元。
这笔钱的去向很快就有了答案。
2009 年 5 月 8 日,青岛啤酒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百威集团将所持的公司 9164 万股出售给陈发树(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7.01%),交易总金额为 2.35 亿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 16 亿元)。交易完成后,百威集团将不再持有青岛啤酒股份。
陈发树拿下青岛啤酒股份之时,他在中欧 EMBA 的同学金志国,正是青岛啤酒的董事长。
因为金志国拥有非常深厚的国企背景和资本运作能力,所以在他 2012 年离任青岛啤酒董事长后,陈发树将他挖到了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担任 MBA 创业导师。后来云南白药股权大战时,金志国全程参与了谈判,为陈发树参股云南白药提供了不小助力。
饮下这杯远在青岛的啤酒后,陈发树又将目标瞄准了国家四大中药一级保密秘方之一的云南白药。
2007 年,陈发树就读于长江商学院,期间认识了时任云南白药董事长的王明辉。经过一次深入交流,陈发树对云南白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9 年下半年,在 " 烟草企业退出非烟投资 " 的背景下,时为云南白药第二大股东的红塔集团,将其所持的 6581.39 万股云南白药股份,以每股 33.54 元的价格转让给陈发树,占云南白药总股本的 12.32%。在协议签署后的 5 个工作日内,陈发树便将全款 22 亿元一次性支付给了红塔集团。
当然,资金来源与青岛啤酒如出一辙,也是套现了陈发树在紫金矿业的股份。
2009 年 5 月和 7 月,陈发树发起了两次套现操作,分别减持了 1.47 亿股和 1.33 亿股,按照 9.7 元 / 股和 10.21 元 / 股的区间均价,陈发树获得了 27.84 亿元的 " 弹药 "。至此,他持有的紫金矿业股份仅剩 2105.75 万股,持股比例 0.14%,彻底退出十大股东。
之后,事情的进展出乎意料,红塔集团两年都没能完成股权交割。陈发树多次沟通无果后,将红塔集团告上了法庭,最终交易作罢,红塔集团将 22 亿退了回来,还给了他 760 万的利息。整个官司下来,如同张艺谋那部电影《秋菊打官司》,于是,企业家们给陈发树起了一个名字:陈秋菊。
后来谈到这段经历,陈发树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 律师们都觉得这个案子很难做,坚持下去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可我觉得我有道理,我就要打,就算输了也是赢。"
陈发树的执着不仅表现在打官司上,还体现在对云南白药的追求上。
2015 年下半年,新华都和陈发树在二级市场上豪掷 26.13 亿元和 6.6 亿元,获得了云南白药 3.39% 和 0.86% 的股份,并双双挤入前十大股东之列。
2016 年 1 月,云南白药控股股东白药控股开始进行混改,最终新华都在与平安集团、阿里巴巴、复星集团等知名企业的角逐中胜出,以 253.7 亿增资额获得了白药控股 50% 的股权。后来,江苏鱼跃进行增资,白药控股形成了云南国资委 45%、新华都 45%、江苏鱼跃 10% 的股权结构。
为了让这 300 亿资金顺利参与进云南白药的经营,陈发树提出了反向吸收合并方案,让云南白药以定向增发的形式,向白药控股的三位股东发行 A 股股份,购买股东们所持有的白药控股股份。
吸收合并后,新华都和陈发树分别持有云南白药 3.11 亿股和 894.82 万股,总计占比 25.07%,仅次于第一大股东云南省国资委的 25.14%。
敢于花 10 亿聘请唐骏,耗时 10 年拿下云南白药,陈发树骨子里的狠劲儿,令人钦佩。
" 投资家 " 陈发树
闽商多低调,而陈发树本人也确实非常低调少言,与他在资本市场上轰轰烈烈的操作似乎判若两人。
从商 30 余年来,他只接受过屈指可数的几次采访,所聊话题也几乎全是紫金矿业和云南白药,对新华都则极少提起。
外界一提到陈发树,就是 " 超级牛散 " 的印象,只有甚少的投资者还记得他的新华都实际控制人头衔。
近年来,他在投资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与动辄百亿大肆购买其他公司股份相比,陈发树对 " 亲生儿子 " 新华都则一直略显冷淡。
自 2011 年陈发树参与新华都定向增发后,他对新华都的投资相对有限,仅进行了两次增持,增持股份 685 万股,合计增持金额不到 4000 万元。
结果是,新华都经营逐渐陷入了困境,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自 2013 年起已连续 7 年为负,净利润呈现微利一年、巨亏一年的循环状态,始终处于保壳边缘。
市界看到,近期有投资者在全景网投资者互动平台向新华都留言,质疑陈发树对新华都股票不闻不问,却巨额投资隆基股份和抄底中国中免的行为。
于是,有人对陈发树如此评价," 做投资比做企业更成功 "。
通过高超的资本运作,陈氏家族的资本版图仍在不断扩张。现在," 投资家 " 这个身份比 " 企业家 " 更加适合陈发树。
从紫金矿业、新华都和云南白药,到股价一飞冲天的隆基股份和中国中免,陈发树在股市上的财富雪球越滚越大。
但是,他在今年两只大牛股上的表现也发人深省。和普通投资者相比," 资本大鳄 " 们在信息和资金上都占据优势,他们的崛起,无疑让股市形成了一种新的不平衡状态。